药酒是按照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选配适当的中药,用白酒或者黄酒为溶媒,按一定的制作方法,浸渍出有效成分,通过沉淀、过滤、灭菌而制成澄明液体;或在酿酒过程中加入适宜的中药,经发酵酿造而成,它有着特殊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制造和应用药酒历史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载了扁鹊用酒醪治疗胃肠疾病的方法:“其在胃肠,酒醪之所及也。”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
隋唐时期,药酒的使用更为广泛,孙思邈的《千金方》,共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内、外、妇科等。到了近代,各种药酒更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分为治疗性药酒和保健性药酒两大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适量饮用药酒可促进人体胃肠液分泌,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增加细胞活力,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神经衰弱、气血亏损、跌打损伤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保健性药酒还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药酒虽好,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如果饮用不当或过量摄入,亦会产生毒副作用,损害身体健康。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失精,生痰动火。”因此,要慎饮药酒。
首先,要辨证饮用。如你服用的是治疗性药酒,就必须了解其处方、主治功能、适应症、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禁忌等內容,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你的体质、病情辨证选择服用。
如你选用的是保健性药酒,虽然不同治疗性药酒那样严格要求,但各人体质的寒热、虚实不同,年龄的大小不同,对酒的耐受力不同,以及饮酒的季节不同等,亦不可随便饮用。
妇女在妊娠期、哺乳期就不宜饮用药酒;年老体弱者,因新陈代谢较缓慢,应减量服用;患有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结肠炎、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统溃疡、浸润性或空洞型肺结核、癫痫、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脏病、皮肤病及酒精过敏者,应禁用或慎用药酒。
对于患有感冒、发热、呕吐、腹泻等病症及实热型体质的人,在发病期间应停止饮用滋补类药酒,以防起到相反的作用。
其次,饮用药酒不可过量,切忌“多多益善”。过量饮用可致脂肪代谢障碍,造成肝内脂肪堆积,出现酒精肝、肝硬化;还会损害胃粘膜和小肠的吸收功能,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还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增加心脏负担等。
第三,在服用其它药物时避免饮用药酒。因为有些药物会加大酒精的毒性,或与药酒产生副作用,或影响药效。
药酒也有保质期,并非越久越好。一般好的药酒储存得当,保质四五年也没问题,但太久就容易变质,酒精也会挥发,建议饮用时间不要超过2年。
同时,若药酒在泡制或储存的过程中出现质地混浊、絮状物明显、表面有一层近似油膜形成、酒味转淡、有酸败味道等现象,则意味着药酒可能变质,不宜再继续饮用。
当前,药酒品种繁多,良莠不齐,有的盲目夸大疗效,喧染为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误导消费者;有的饭庄自泡药酒出售,饮者不明药性,不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盲目饮用,会适得其反;更有甚者,用橡胶做成毒蛇,泡在酒中冒充蛇药酒当街叫卖,妄称一杯能治多病,欺骗消费者。
如饮用这种假药酒,不但治不了病,还会添病,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对药酒要辨证谨慎饮用,不可轻信或盲从乱饮,以免产生不良后果,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