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仝小林:中医的机遇、挑战和发展
来源: 维新医鉴 2018-09-16 [其它] [国际论坛]
唯有中医,在西医如此强大的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医的机遇

 

中医学有三大医学思想,对未来医学有着重要的启迪。

 

一是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强调病与病、病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全方位关照;二是个体化医学思想,强调的是三因制宜;三是治未病医学思想,强调的是前瞻性干预。

医学思想

 

时代面临六大类疾病的挑战: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年、与医疗进步伴行的慢病、与经济发展伴行的全社会的代谢病、与社会节奏加快伴行的心源性疾病、药物不合理或乱用造成的医源性或药源性疾病以及与交通信息发达伴行的全球性传染病。而这六大类疾病治疗的进步,是时代赋予中医人的艰巨任务和历史机遇。

 

慢病时代的到来,为中医发展创造了历史的机遇。如果说20世纪,时代呼唤解决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急性心梗等急性病,把历史的机遇给了现代医学,从而促进了急救医学的长足发展。那么21世纪,涉及多病因、多系统的慢病,将是中医大显身手的最好舞台。历史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中医学的复兴已经初见曙光。

 

最大的运势莫过于时代的呼唤。全社会的老年病、代谢病、慢病时代的到来,是中医发展之最强劲的动力,也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世纪源泉。

 

中医已经遇到了理论和实践大变革、大突破的历史性机遇。这个机遇的主要对象是现代面临的六大疾病。时代的呼唤是最大的社会需求,也是医学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推手。而这个变革,不是出现在这个时代的起点,而是在它的拐点。

 

中医是与西医不同的人体科学认知方式,它的方法论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它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最直接的窗口。

 

几乎所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都被现代科学彻底的取代,而仅仅成为科学史的章节。唯有中医,在西医如此强大的今天,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医不但是逻辑的,更是抽象的;不但是平面的,更是立体的;不但是局部的,更是整体的。而且医学绝不仅仅限于科学技术层面,必须是生态、心理、哲学、艺术、文化和科技的全方位视角,且以中医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独特认知指导临床,又确有疗效。

 

 

二、中医的挑战

 

几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本质的特征,是挥斩不断的民族烙印,但集体无意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原始的缺欠甚至错误。学中医尤当关注此点。

 

吾常羡慕扁鹊华佗,有伸展拳脚之地,而建济世活人之功;吾亦常慨叹当今之窘,退中医于调理,见急危而束手。

 

观当今之中医药,药强而医弱。医何以弱?弱在理也。理不明则力无向,力无向则病难效。

 

 

 

三、中医的国际化

 

中医要真正走向世界,还有很远的路。要想加快进程,有三个重要环节。

 

三个重要环节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前行是必要的铺垫;其二,以医带药,让人们实际体验感受到中医的疗效,这是传播的关键;其三,中药种植和制药的国际标准化是占领全球中药份额的基石。

 

中医走向国际,是要在国际医学的总体框架中,加上自己独特的元素;是要在雄壮的交响乐曲中,加上自己彰显的音符;是要在广袤无际的开阔地里,有那么一大片绚丽多姿的映山红。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是搭建中西汇通的病生桥梁。

 

特色,只有转化为优势,才有价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只说对了问题的前一半。优势的,才是强大的,应是这句话的后一半。中医,只有把特色转化为优势,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中医之传播,一定要经过再创作,把深奥的理论和艰涩的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所谓:巴人俚曲,和者或广;白雪阳春,高处凛寒。

 

 

四、中医的振兴——疗效

 

后现代,是一个关注当下的时代,比剑为其时代的鲜明特征。任何花拳绣腿,都将在比剑中死去。中医,最要紧的不是要政策、经费,而是要苦练剑术。岐黄言道,农尹言术;岐黄取象,农尹比剑。故言医理,岐黄乐道;而真治病,必倚农尹。

 

中医在未病预防、已病调理上的优势,已经得到社会认可。当今中医最欠缺的,仍然是急危重难!要拿出具有显示度的疗效,拿出国际公认的证据,若不在治疗思路上创新,不在研究方法上突破,不在合理用量上下功夫,是不可能的。疗效,永远是中医的生命!

 

强势从来不是喊出来的,必须有实力的支撑。灭亡也不是骂几句就降临的,必须有消亡的根脉。中医学,只有突破固有的框架,站在现代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科技的制高点,广纳博取,才有可能强势的回归。

 

仲景遇伤寒创六经辨证,天士遇温病建卫气营血,又可遇瘟疫立膜原之治,无一不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突破的唯一理由,就是疗效。时代更迭,疾病岂能原样?科技日新,中医安能固步?古方今病,加减何堪省略?在继承基础上,从临床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治法,提高疗效,是中医发展的不二选择。

 

中医和艺术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唯一的不同是可以实证,那就是用疗效说话。

 

中医之振兴在于疗效,疗效在于明理。

 

 

五、中医发展之路——创新

 

中医为什么要分化?要细化?因为每一个病,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笼而统之的整体辨证重要不重要?很重要!但对具体疾病规律的分析,更重要。比如糖尿病,我们就是根据其病理生理的发展过程,抽提出郁热虚损四大阶段。然后,把经方打散了,揉碎了,再重新组装。看似都是经方,但实际上,是经方在糖尿病具体运用的再创造。

 

中医的发展,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再创造。要认真研究每一个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抽提出疾病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核心病机,也就是病理生理状态,再找到对证之方药。历史上,有伤寒论,为什么还会有瘟疫学派、温病学派的产生?实际上,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吴又可所遇到的传染病、叶天士所遇到的传染病,都与仲景的有所不同。所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能照抄照搬。

 

实际上,张仲景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表率: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仲景抓住“伤寒”这个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博采众方,对伤寒发展的全过程,总结归纳出六经分阶段辨治规律。使“伤寒”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所以我说,仲景《伤寒论》是中医最大的创新。《伤寒论》就是古代中医辨病成功最典型的代表。

 

大的温病学家,无一不是熟谙经典,但在遇到具体疾病时,却可突破常规,甚至是突破传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在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上,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新探索。但目前看,从中医的角度,抽提出西医诊断的疾病规律,还不够深入,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拓展的空间。有些人反对中医分科,我认为,在大中医框架下的分科,是推动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中医进步的推手——科研

 

中医的科学研究,是中医学术进步的巨大推手,而借鉴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方法,是搞好中医科研的捷径。关键问题,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这个设计,是把中医的精华,转化为具体的科学问题,再找到能够解决这一科学问题的合适方法。

 

中医的发展,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按照中医思维,创新中医理论,引领中医实践。这一点,中医发展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至今仍然有效。二是基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中医科研。在这方面,与其强调“中医思维”,不若强调“中医命题”,如命门、脾、郁火、伏邪等等。选择这些重要命题,运用现代科学思维、现代科研方法,揭示中医命题的科学内涵,这是推动中医进步,乃至推动整个医学进步的重要方面。

 

 

按照中医原创性思维有可能开辟新的治疗途径,这是因为中医的很多治法,其实是自然现象的抽提,上升到了哲学高度。但是既然是自然现象,既然有效,就一定有科学内涵。只要找到了恰当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就有可能揭示其治病原理,既为现代科学所认同,又走出与现代医学不同的路。

 

我历来提倡,在中医药研究上,应强调九大原则,即:需求性、有效性、首创性、前瞻性、主流性、互补性、开放性、交叉性、探索性。

 

临床科研的选题,一定是病有所悟,方有所效,再确定为课题。研究的成果,一定是能够提高疗效,再经过凝练,而形成成果,上升为理论。再经过反复验证,而后推广。否则,课题越做越大,泡沫也就越来越大。几十年回首,于医学发展无补,于自己皓首穷经而已,误人误己误学生。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