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
来源: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2022-11-04 [科技] [中国中医药]
徐睿 扈晓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近10年使用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文献,提取其符合标准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SPSS 26.0、SPSS Modeler18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35首,中药100味,其中排名前5的依次是茵陈、赤芍、茯苓、白术、丹参。通过关联分析得到相关药物组合24组,聚类分析得到关联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衰竭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关键词:慢性肝衰竭;处方用药;数据挖掘;中医药;

分类号:R259   文献类型:J

 

 

 

肝衰竭是由于病毒、酒精、免疫、药物等引起的肝脏损害,进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腹水、肝性脑病等一些列症候群。目前西医对于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为主,并没有较为共识的针对的有效手段。肝衰竭在中医学范畴上属于“黄疸”、“肝瘟”等范畴。现代医家对于肝衰竭的病因病机趋向于虚实夹杂,以实邪为主。实邪多为湿热、血瘀,虚则表现为脾肾亏虚,水液运化失常。目前对于慢性肝衰竭尚没有统一的中医证候标准和诊治规范。因此,本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近10年中医药复方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慢性肝衰竭的用药规律及其核心药物,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衰竭提供用药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式

“慢性肝衰竭”“慢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脏衰竭”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建库以来使用中药处方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文献。

1.2 文献纳入标准

(1)符合检索范围。(2)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慢性肝衰竭且临床显示有效的相关研究。

1.3 文献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非慢性肝衰竭进展相关的疾病。(2)综述类文献、动物及体外实验研究、中药药理机制研究、学术会议论文等文献。(3)经临床治疗后无效或效果不明确的文献。(4)处方不完整的文献。(5)慢性肝衰竭相关名家医案。

1.4 数据规范方法

中药名称参照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规范预处理,如“丹皮”改为“牡丹皮”、“胆草”改为“龙胆草”、“广木香”改为“木香”、“菖蒲”改为“石菖蒲”等。

1.5 数据处理

通过Excel软件建立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中药处方相关数据库,对其中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分析,运用SPSS 26.0 和SPSS Modeler18软件对处方进行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可视化。

 

2. 结果

 

2.1 高频药物分析

通过检索与筛选,最终确定首中药复方,涉及100味中药,使用频率最高的达29次,最低的仅1次,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发现使用频次>6的中药有14味,排名前五的依次是茵陈、赤芍、茯苓、白术、丹参。

2.2 中药治疗慢性肝衰竭的配伍特点分析

使用SPSS Modeler18等统计分析软件对中药处方治疗治疗慢性肝衰竭中的频数>4的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并将其最大前项数设置为2,支持度设置为10,置信度70%,提升度>1,利用SPSS Modeler18软件,进一步挖掘高频药物之间的潜在关联,取其支持度>20%的药物共得到药物组合24组,其中以茵陈-黄芩药对组合置信度最高,茵陈-郁金-丹参次之,详见表2。通过药物相关网络图展示中药复方治疗慢性肝衰竭药物之间关联程度,药物间线条越粗代表其关系越紧密,临床用药中同时应用的可能性越大。茵陈、丹参、赤芍和大黄4味药物之间线条较粗,并且与其他高频药物联系较为紧密,且用药频率较高,提示此4味为艾滋病的核心治疗药物,详见图1。

 

 

图1 中药核心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布局图

2.3 聚类分析

将数据导至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中,对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知识,得到图2。

 

 

 

图2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谱系图

 

 

3. 讨论

 

 

慢性肝衰竭属于“肝瘟”“黄疸”等范畴,具有病程长,虚实夹杂、病位广泛等特点。该病由酒毒、湿热、饮食不当等病因导致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湿热毒邪侵犯肝脏,日久损伤脾肾,和而为病。治疗上以清利湿热为主要原则,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发生等方面有着显著疗效。

3.1 高频药物分析

本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肝衰竭进行用药规律分析,得到用药频率前5的药物茵陈、赤芍、茯苓、白术、丹参。由此可知治疗慢性肝衰竭中药以清热祛湿类药物居多,这与慢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相和。其中茵陈在口服中药中使用频率最多,归脾、胃、肝、胆经,作为清热类药物,其活性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6-methylesculetin、茵陈色原酮、绿原酸、β-蒎烯等化合物被证明具有保肝利胆作用。而赤芍在体外实验研究中可抵抗内毒素诱发的肝细胞凋亡,并且具有抗凝、降脂、抗动脉硬化等作用。茯苓的活性物质三萜类化合物可以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化酶等物质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并且其活性物质来茯苓多糖还具有促进等作用;而白术多糖可通过多个途径达到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在相关动物实验中被证实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防治作用。

3.2 关联规则及其可视化网络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出相关药物组合24组,其中赤芍-大黄、茵陈-栀子、赤芍-大黄-茵陈为置信度及支持度排名前3的药对。结合药物网络图及临床中医知识,提示为茵陈蒿汤加减。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首次出现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瘀热发黄,而后在《金匮要略》主要应用于谷疸的治疗之中。其君药茵陈,为治疗黄疸的要药,重用取其苦泻清降、清热利湿之功;栀子为臣,清泻三焦火热,利小便去热邪,使湿热邪气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肠道,导瘀热从大便而去。三药合用,通利二便,前后分消,瘀热得去,黄疸自消。

3.3 聚类结果分析

根据SPSS 26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得出新的组合4个:类1(半夏、甘草、枳壳、陈皮、薏苡仁、黄芪、茯苓、泽泻、山楂)、类2(白术、虎杖)、类3(郁金、蒲公英、赤芍、大黄、白花蛇舌草)、类4(丹参、栀子、黄芩、生地黄、茵陈)。类1多为理气健脾药物,脾气虚,运化失常,水液分布失调,湿邪内生。类2药物侧重于治疗湿热瘀滞型,以白术理气祛湿、虎杖清热化瘀;类3药物多以清热活血、退黄;类4药物清泄三焦火热,兼以活血理气,共奏利胆退黄之效。由上可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肝衰竭上,侧重于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辅助以健脾理气,病证结合,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使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慢性肝衰竭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慢性肝衰竭中药配伍治疗规律如下:慢性肝衰竭的中药种类由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湿渗浊、疏肝理气等药,清热利湿以茵陈-大黄-栀子、茵陈-白花蛇舌草为基础的药物组合为基础,同时联合理气及活血药物,如赤芍、丹参等,体现了慢性肝衰竭虚实夹杂的病机。目前关于慢性肝衰竭的中医认识趋于完善,但在证候病机及其治疗上仍有一定争议,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探讨了慢性肝衰竭的处方用药规律,而其中药之间具体的关联性和药物机制仍需要在动物实验及大量临床研究中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玲瑶,毛德文,张荣臻,王挺帅,陈月桥.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06):382-384.

[2]詹晓庆,茹清静.慢性肝衰竭中医证候规律及顾护胃气治疗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03):55-57.

[3]周小舟,黄俏光,孙新锋,马文峰,徐文军,徐韶敏,周大桥.肝衰竭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01):64-66.

[4]黄丽平,许远航,邓敏贞,周中流.茵陈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21,33(04):676-690.DOI:10.16333/j.1001-6880.2021.4.018.

[5]王薇.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109.

[6]何泽源,张妍妍,林楠,李金玲,冯旭.赤芍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J].中药材,2020,43(12):3074-3079.DOI:10.13863/j.issn1001-4454.2020.12.043.

[7]孟广杰,刘静,朴成玉,张颖,吴修红.赤芍相关药对配伍比例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20,48(05):30-34.DOI:10.19664/j.cnki.1002-2392.200082.

[8]张超伟,张钰,苏珊,程磊.茯苓类药材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02):9-14+19.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1.02.002.

[9]程玥,丁泽贤,张越,姜悦航,王雷,罗建平,彭代银,俞年军,陈卫东.茯苓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8):4332-4340.DOI:10.19540/j.cnki.cjcmm.20200624.601.

[10]杨颖,魏梦昕,伍耀业,杨思婕,谢佳雨,周冰倩,张雯,狄留庆,王令充.白术多糖提取分离、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02):578-584.

[11]顾思浩,孔维崧,张彤,杨骏,李玲,王冰.白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及复方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01):69-73.DOI:10.13193/j.issn.1673-7717.2020.01.016.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