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针灸临床 我要投稿
田从豁:针灸治疗痛经验案四则
来源:医学分享俱乐部 2019-03-11 [针灸临床]

针灸治疗痛经验案四则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

 

痛经的治疗是根据“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机理,以通调气血为总则。

 

田老临床常用穴位有:气海,中极,归来,地机,三阴交,次髎

中极、气海为任脉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有统任诸阴脉之功能,与育子和女人月事密切相关,所以方中取中极、气海以调和任脉,同时两穴又位居小腹,《类经》曰:“中极之下,即胞宫之所。”二穴还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归来为足阳明经穴,阳明多气多血,故可用来调和气血,《针灸甲乙经》谓:“主女子阴中寒”,《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谓:“治妇人血脏积冷”,故为治疗寒凝胞宫之要穴,可暖宫活血,行气止痛。

地机为脾之郄穴,既可健脾生血,又可健脾统血,还可通经止痛。

三阴交为脾经之穴,足三阴经之会,可调补三阴,益精气而和血脉。

次髎为治盆腔疾患常用穴,可散寒行滞,活血调经。

 

寒凝者可加用隔姜灸法以温经散寒;气滞血瘀可加用太冲、期门疏肝理气,膈俞活血;肝肾亏虚可加肝俞、肾俞、肓俞。

 

痛经虽分虚实,因其病机均为气血不畅,所以在痛经发生时,治疗多不采用补法,若辨证确属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所致之冲任气血不畅者,可行平补平泻法或先泻后补法,待疼痛缓解后或月经来潮前再行补法。

 

经有周期性,所以月经病治疗上也有时间规律可循。痛经最佳治疗阶段为经前1周和行经期。

 

痛经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由于月经月月必至,来诊患者多于经前即表现出精神紧张、恐惧等症状,所以在进行针刺治疗的同时,还应予以一定的心理治疗,使病人建立战胜病痛的信心,从而解除其紧张情绪。

 

病案举例

 

刘某,女,18岁,2000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痛经6年。

 

现病史:患者自12岁初潮后,即经常在月经前一天开始腹腰痛,痛不甚剧。现月经期第3天,腰腹隐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腿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痛经(肝肾亏虚)。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则:益肾养肝止痛。

 

处方:肝俞,肾俞,气海俞,次髎,针用补法。

 

治疗经过:针1次腰腹痛缓解,嘱其以后每次经前1周针灸治疗至月经干净。患者治疗3个月经周期痛经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患者初潮后即经常有痛经发作,属原发性痛经。月经量少色淡暗,经期腰腹隐痛,腿酸软等,为肝肾不足,精亏血少,冲任不充,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方取肝、肾经之背俞穴,补益肝肾;气海俞、次髎均为膀胱经在腰骶部腧穴,取其近治作用,既可治疗痛经,又兼治腰腿酸痛。

 

梁某,女,33岁,1998年5月4日初诊。

 

主诉:经期腹痛20年,加重6年。

 

现病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经期第1天出现腹痛,睡眠后可缓解。24岁结婚,因未避孕未孕2年,7年前行宫腔镜检查示子宫增大,诊断为子宫腺肌症,行子宫楔形切除术,术后予GNRH(促性腺激素机动剂),每月1针,持续5个月,停药100天后月经来潮,后经期腹痛加重。现经期第1~3天腹痛剧烈,小腹有拘紧感,喜温,拒按,以右少腹为甚,伴恶心欲吐,腰酸痛,月经夹有血块,色暗,量多,月经周期40天,经期8天,经中药、按摩等治疗无效,时有乏力,头晕,面色少华。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中医诊断:痛经(气血亏虚,寒凝胞宫)。

 

西医诊断:子宫肌腺瘤术后。

 

治则:益气养血,散寒止痛。

 

处方:三阴交,足三里,血海,中极,子宫。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加灸。

 

治疗经过:针3次后患者月经来潮,腹痛减轻,腰部仍酸痛,已可正常工作,精神好。经期针白环俞、大赫、关元、命门、气海、三阴交、肾俞、子宫、足三里。经净后停针,第二次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治疗2个月经周期,患者经期已无腹痛,有轻微腰酸,小腹部喜温,偶有乏力。共治疗4个月经周期,患者月经正常,无痛经,无

腹痛,精力充沛。

 

患者月经初潮时即有痛经,因手术加重。乏力、头晕、面色少华、月经后期、舌脉等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而经期腹痛剧烈,喜温拒按为寒凝胞中之象;寒凝血滞故月经色暗,有血块;气虚不摄而月经量多,经期较长。方中三阴交为足太阴经穴,为足三阴经之会,可补脾胃以资生血之源,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健脾益气,为强壮要穴,二穴合用一阴一阳,补脾胃益气血;血海属脾经,为气血归聚之海,与足三里、三阴交共用补法以加强养血益气之功;中极为任脉穴,于宫为奇穴,二穴同在下腹部,与胞宫位里相应,用泻法散寒止痛。肾藏生技之精,与月经亦有密切关系,患者针后经期腹痛减轻,但腰酸痛不减,可见其肾亦虚,故在经期加大赫、关元、肾俞、命门用补法以益肾精,温下元;气海益气;白环俞位于骶部,为近部取穴。

 

王某,女,16岁,1998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经期腹痛3年。

 

现病史:患者月经初潮年龄13岁,自第二次月经开始,每次月经均伴有腹痛,经前一天腹部坠胀,期间第1天,少腹部掣痛,不能上学,月经量少色淡,伴畏寒,月经周期40天左右,经期7天。现值月经第3天,腹痛已缓解,纳可眠安,二便正常。面色萎黄,舌尖红,苔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痛经(冲任虚寒)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治则:温经散寒止痛。

 

处方:关元,三阴交。关元加隔姜灸。

 

治疗经过:因经期将过,腹痛已缓解,仅针1次,嘱其每次经前1周来诊。后患者坚持治疗3个月经周期,处方:关元,气海,肓俞,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穴加隔姜灸。治疗后月经周期30天左右,经期腹痛基本消失,可正常学习。

 

关元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会,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二穴可补益阴精,关元尚能调冲任而安血室,三阴交补脾胃以资生血之源,二穴为治疗月经失调常用对穴。隔姜灸有温经散寒的作用,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后于方中加用气海、肓俞、足三里,均为补益脾肾、益气养血以温补冲任。

 

邢某,女,40岁,1997年11月24日初诊。

 

主诉:经期腹痛10年。

 

现病史:患者13岁月经初潮,经期轻微腹痛。10年前经期腹痛剧烈,曾行腹腔镜检查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直肠窝、宫底可见数个黄豆大的病灶,当时用内美通,造成假绝经约半年,停药后月经来潮,经期腹痛减轻,半年后诸症恢复。现经前一天开始腹胀痛,部位多局限于下腹,伴腰痛,面色苍白,月经第3、4天时腹痛缓解,经色正常,有血块,口唇干燥欠润,饮食正常,大便干燥,2-3日1行,小便正常。舌暗,脉沉细。

 

中医诊断:痛经(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归来,子宫,膈俞,地机,针用泻法。

 

治疗经过:针5天后月经来潮,腹痛明显好转。后每次月经前针灸治疗至经净,共治疗5个疗程,经期仅偶有轻微腹痛,停止治疗。随访8个月未复发。

 

方中膈俞为血之会穴,针以泻之,可调气行滞,活血化瘀;归来暖宫活血,行气止痛;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泻之可通经络,缓急止痛,为治疗痛经常用穴。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