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国中医药 我要投稿
调神与调形针法临床应用概要
来源: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2018-12-20 [科技] [中国中医药]
作者:孙梦晓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21次 更新:2018-12-18,马铁明1,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摘要:古代道家哲学中有“道术”一说;针灸理论及其应用就很好地体现了“道与术” ;经络经筋学说等针灸理论即为“道”,针灸、火罐、放血等疗法即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针灸应用以硬质针具为主,局部应用为主,逐步过渡到软质针具的应用,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主。但是,“形神一体观”自古就有,现今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更与之高度贴合。形神共病的病症也随着社会经济的极速发展而日益增加,基于此,笔者提出调神调形针法,就是细针粗针并用,经穴与局部并重,刺深刺浅并行,以达到形神共调的一种针刺方法,并以此治疗头痛类疾病,收效显著。

  “形”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脏腑经络组织、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形躯体[1]。“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狭义之神仅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在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也会相互影响。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和谐统一才是人体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任何一方的功能障碍都不是真正的健康。神形一体的理念在针灸治疗上亦然,在临床中调节神志的同时兼顾调节形体,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本文通过对理论背景的研究,以针灸形神共调治疗头痛为例,探讨临床调神与调形针法共举治疗相关疾病。

1、提出背景 

      《黄帝内经》所言之九针标志着针法的正式形成。九针作用各不相同,但有学者指出九针的早期治疗机理与现代中医学为针灸疗法所下的定义有着极大的区别。当时针具的应用多是以局部应用为主,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针具也逐步由硬质向软质转化,治疗病症也从以形体之病为主转向以内伤七情之病为主,针灸的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作用逐步浮现, 并以毫针的应用为主,这一点通过阅读历朝历代的针灸典籍就可以略窥一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运动技能逐步退化,相应的运动损伤也逐步增加,因此,体现局部治疗优势的硬质针具又有了新的发展生机。各种新型针具作用机制不一,多是从解剖学角度入手,强调对局部病变组织的粘连、增生挛缩等进行微创分离,减轻局部压力,解除神经血管的卡压,从而消除临床症状,在某种程度上优于软质针具。

      腧穴的发展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腧穴的数量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经穴数目由《黄帝内经》160个,《针灸甲乙经》349个,《针灸大成》359个,至现在国家标准中的362个经穴。奇穴的数目由《千金方》的187个,《奇效良方》的26个,《针灸集成》的144个,至《针灸学》403个,更有书籍列举1000余个经外奇穴。临床上坚持传统经穴,还是“人身寸寸皆是穴”,这的确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实际这就涉及到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穴位特异性调节效应与非特异性调节效应。

2. 形神关系与现代医学模式

2.1 形神之间的关系

    《墨子》最先提出“形神说”,认为形体与精神统一于人,“形”与“神”在人体不可分,明确表达“形”与“神”是一体、不可分割的思想。《黄帝内经》对形神一体理论的论述首次体现了形神观与医学的融合。“形神一体”理论的思想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生动描述了人的形体和精神思维活动是统一的整体。《类经·十九卷·针刺类》:“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唐·孙思邈:“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

2.1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并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5]。医学模式由古时代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近代机械论医学模式,再发展至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到现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中。各种生物模式之间具有重叠性,竞争性与渐进性,有利于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更全面的防治疾病。

本文提出的调形、调神针法也是基于此,同时立足于“形神一体观”而提出的。

3.调神与调形针法

3.1 调神针法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 先必本于神 ”, 《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由此可见调神对于针灸治疗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现代疾病多与七情为因,枢机不利而致,气入心而主神明,气入肝而主疏泄,气入肾而主开合,故辨证当以心肝肾三藏为基础,有助于提升调和气血的效果。运针调神在选穴时多配用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等调神定志;用四关开窍醒神、调运气;用神门、印堂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选针多以细针为主,操作时注重指下的灵活性、敏感性,追求针感的舒适性,要强化揣穴,感知穴位、确定层次、减轻疼痛、判定虚实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3.2调形针法

      调形针法源于传统经筋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随着解剖学理论的传入与深入研究,调形针法的概念愈加明晰。调形针法多以粗毫针为宜,操作上主要依照《灵枢·官针》所言的五体刺法,取穴以局部和循经为主,多施行浅刺方法;侧重于治疗运动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以缓解疼痛及功能障碍为主。 调形针法还强调平衡与对称(主动肌拮抗肌,对侧肌肉群),也与新近的“解剖列车”等书籍所阐述的思想贴合。 

      调神调形针法多一起应用,体现形神共调的思想,也可以单独应用于相关病症。选择刺激部位时,调神可以分为天人地三层而刺,调形依据五体而别。《灵枢·官能》“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因此,针灸调形当先调神,就是要强调神对形的主导与驾驭作用,正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欲治病需先治神,欲治未病先养神,以治神为医家要务,此乃针灸之道。

4.调神与调形针法临床应用

      调神与调形针法并用在临床上除了治疗头痛有显著疗效之外,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很好的作用。

      针刺太阳、风池为主调神止痛,天柱、昆仑为主调形柔筋,二者并举可治疗顽固性头痛;针刺百会、内关为主调神移志,夹脊、三里为主调形通经,神形共调以治疗呃逆;针刺百会、四神聪为主移神定志,太溪、腰骶丛为主培元固本,二法同用可治疗小儿遗尿;针刺听会、翳风为主醒神通窍,阳陵泉、悬钟为主调形通经,可治疗耳聋耳鸣。

 

附:5.头痛与神经肌肉的关系

5.1 头痛与颈源性头痛

       头痛(headache) 是临床常见的症状,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临床上头痛有多种类型,包含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神经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疼痛);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他颜面结构病变所导致的头痛及其他类型的头痛。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头痛其根源都在于颈椎肌肉紧张或肌力不平衡做造成的损伤,即我们所说的颈源性头痛[6]。

       颈源性头痛主要包含枕神经痛,偏头痛,巅顶痛以及浅筋膜性头痛。枕神经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枕下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痛的总称。广义的枕部是指四对枕神经的分布区,即顶结节以下,两侧耳根后,下颌角水平向后的连线间,此区域的头痛即为枕神经痛。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博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主要在熬夜,压力大的人群较多。巅顶痛别称顶巅痛,《医林绳墨.头痛》: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令人头痛,则曰巅顶痛。浅筋膜性头痛主诉为头皮区域的紧张感,病人感觉戴帽子感或钢盔感,感到受到压迫[7]。

5.2 与头痛相关的主要神经

       与头痛相关的主要神经包括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与耳大神经。枕大神经为感觉神经,它是所有脊神经中唯一未经椎间孔出椎管的脊神经后支,是后支中最为粗大的皮支[8]。它由颈2脊神经节分出后,经颈1,2椎间沿寰枢关节的后外侧出椎管,绕过头下斜肌外缘,布于颅人字缝附近的顶枕部皮肤。枕大神经受卡压后放射到后枕部,头枕部,有可能还会向额部放射性疼痛。此时针刺相关穴位:玉枕穴,络却穴,通天穴,强间穴,后顶穴等。

       枕小神经也为感觉神经,为颈浅丛的分支,由颈2脊神经的前支纤维构成。自胸锁乳突肌后缘浅出后,沿该肌后缘向后上方行至枕部,分布于枕外侧部,乳突及耳郭背面上1/3皮肤。如果损伤则可能表现出颞区的放射性头痛,也会导致耳后一些区域的疼痛点。此时可针刺天窗穴,天牖穴,完骨穴,头窍阴穴,风池穴等。

      耳大神经起于第二,第三颈神经,为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它绕过胸锁乳突肌后缘,向上前方斜跨胸锁乳突肌表面,向下颌角方向走行,然后穿过颈深筋膜,沿颈外静脉后侧并与其平行上升,分成前,中,后三个终支,分布于腮腺,嚼肌下部,耳垂,耳廓后和乳突部的皮肤。其受累表现出耳鸣,耳聋,双重听,耳后放射痛。可针刺天窗穴(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天容穴  听会穴,翳风穴,浮白穴,天冲穴等。

5.3 与头痛相关的主要肌肉

       与头痛相关的主要肌肉包含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头夹肌,枕下肌群,头半棘肌,枕额肌与颞肌七块肌肉。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锁骨,止于颞骨乳突,其中胸骨头缩短表现为枕骨嵴至眼眶深处的疼痛并伴有视力模糊,咽部和舌根部疼痛;锁骨头缩短会出现前额,耳内深层和耳后的疼痛。迎风流泪,鼻塞,耳朵头痛都有可能跟胸锁乳突肌紧张有关,胸锁乳突肌紧张在头痛的患者中是最常见的。

      上斜方肌起于枕外粗隆,项韧带以及上项线的内侧,止于锁骨外侧的后面及肩峰处。其紧张表现为颈后外侧到乳突并颞侧的疼痛,是导致颈源性、紧张性疼痛常被忽视的原因,也可以出现枕部疼痛(并没有胸锁乳突肌常见),松解了胸大肌、胸锁乳突肌后,上斜方肌的肌张力也会相应的降低下来。

       头夹肌起于棘突,向外上止于上项线,紧张表现为颈后外侧到乳突并颞侧的疼痛,是导致颈源性或紧张性疼痛,也可以出现后枕部疼痛或者颠顶痛。病人可能主诉一根筋掉到眼睛的疼痛。

枕下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椎,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的深面,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4块肌肉。表现为头颈深处难以定位的疼痛,从颈屈向前扩散至框内,枕部的疼痛一般放射至前面眼眶深层。头后小直肌(唯一一块与硬膜囊连接的肌肉,如果头后小直肌紧张的话会牵拉硬膜囊,引起浅筋膜紧张性的头痛,如同头上带着帽子一样的疼痛)。头半棘肌位于脖子上背部,在夹肌之下,且在颈最长肌和头最长肌的内侧。从枕后到颞区并至眶上方,也可引起浅筋膜性头痛,常见于颈源性头痛。枕额肌又称颅顶肌,是覆盖与颅骨上面的肌肉,起端有两处:枕肌起于上项线的外侧与乳突。

       额肌起于额状缝附近的颅顶腱膜,止端是枕部皮肤,额部皮肤及帽状腱膜。前额痛,头后痛透过颅骨至眶内眼球后深部痛。颞肌起于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汇聚,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偏头痛颞区部位的疼痛,偶尔可扪及动脉搏动感。上牙疼痛,门牙旁边四个牙疼痛可能与颞肌有关。

       总体来说,巅顶痛与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关系密切;偏头痛与胸锁乳突肌,上斜方肌,颞肌,咬肌息息相关;头后小直肌,头夹肌,胸锁乳突肌,枕额肌的紧张和病变可能导致浅筋膜性头痛;附着在枕骨上肌肉(枕大神经循行于寰枢间隙、头下斜肌、头半棘肌、上斜方肌)紧张和病变会导致枕神经痛。通过运用调神针法调节情志,舒缓紧张情绪,运用调形针法改善头痛相关肌肉组织的紧张与病理状态,二者并用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章文春. 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2】张丽, 纪立金. 中医学之形神理论及其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6(2):93-94.

【3】何学斌, 罗济民, 王华. 浅析“九针”之义[J]. 中国针灸, 2003, 23(6):374-375.

【4】董福慧. 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技术[J]. 中国乡村医药, 2012(15):85-86.

【5】陈今尧. 基于健康医学模式探讨中医调理症的概念及意义[J]. 光明中医, 2018(10).

【6】何亮亮, 倪家骧. 颈源性头痛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12):1392-1395.

【7】王铮辉. 颈部肌筋膜触发点强刺激手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10):27-28.

【8】田云虎, 刘亚, 程吉强,等. 枕大神经痛的治疗[J]. 山东医药, 2009, 49(19):114-115.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