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针灸临床经验琐记
来源:爱人知人 2018-10-10 [其它] [名医论坛]
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在于六月初旬系统学完针灸的理论课程之后,随即进行了生产实习。在实习中,针灸教研组的老师们利用晚间给我们介绍了不少的临床经验,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既不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亦沒有现代的总结报导,看来似乎零星、片段,而指导临床則很有价值。現在整理一部分介绍如下:

“翳明”是新发现的经外奇穴之一,洽目疾效果好。其取穴方法与针刺手法极重要,须使针下反应放射到目区。先取完骨、天牖、天柱、翳风四穴,翳明穴即居此四穴中点,然后将手指于此处按压,以酸胀或压痛为准(一般风火眼病此处多有压痛点),针入一寸左右。分天、地、人三部逐步深入,不可过急,当针尖刺入二三分深时(即天部),即行捻运,此时针下当有胀重等感应,继续进入三四分(到人部),针下感应在这时当可到达耳前方,然后再进针三四分(到地部)感应一般可放射到目区。针左翳明针尖朝向左目进针,针右翳明则朝向右目刺入,与刺左风池之对右目,右风池之对左目进针者不同。如针尖太朝上,往往使反应走向头额部;针尖太向下,又可使反应放射到下颔部,而不能到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维宫、维胞:均位于下腹两侧之髂骨内缘,相当于少阳胆经部位,维宫穴在维道下一寸,维胞穴在维道下二寸。二穴不见于文献记载。治疗妇女阴挺有效,有的病人针后子宫很快收缩。二穴交替轮换使用,针刺方向是对下腹中线下方刺入,用45度角斜刺,使针感达子宫及阴道,收效更速。深度一般刺一寸至一寸五分即可。二穴正是子宫韧带所系之处,刺激其处,可使子宫向上收缩。

 

治阴挺还有特效新穴,一在中极旁开三寸五分,称子肠穴;另一个是中极旁开二分处,未定名。二穴刺针方向、角度、手法等与维宫、维胞基本相同,临证观察,收效良好。

 

针下反应有一定规律性,针刺不同部位就有不同反应,如刺头部穴多是胀感,没有酸感;背腹穴多是重胀感,极少有酸麻感。相反,针四肢部孔穴则多见酸麻感。可根据这一规律询问患者的针感。

 

针肩胛胸背等处穴必须特别注意严格掌握刺针深度,否则,易发生医疗事故。一学生在实习针灸时,为一患者针肩井穴,由于刺入寸许尚无感应,为追求针下得气,忘了掌握深度,于是再深刺到一寸半左右,术后患者发生半身剧痛不能转侧,呼吸困难,形成了外伤性气胸,情势甚为危急,经抢救,同时根据古人“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的说法刺足三里、灸气海,才获转危为安。或针刺胸部锁骨下的俞府穴,深刺一寸多,刺背部四花、患门穴过深,也同样引起了气胸。

 

针刺某些穴位,方法不当,亦能引起不良反应,某学生刺环跳穴后,病人当即感到整个下肢剧痛不能行动。曾治一例腰腿痛患者,刺环跳穴后病人即感脚牵引痛甚,行走艰难,乃用耳针法于耳部下肢区找最痛点刺两针,当即恢复正常;又一例则是选用该经的阳陵泉、风市再下两针,亦很快消失。尽管这是暂时的不良反应,却增加了病人不必要的痛苦。为避免这种不良反应,针刺时令病人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穴,针尖朝向膝盖部刺入。针睛明穴不慎,也很易引起内出血。因此,针前先令患者闭目,以手指轻按于眼球上,再向外侧斜压,使眼球偏外,然后于目眦角上约一二分处下针,刺入一寸左右,收效更好。按文献记载,此穴在目内眦角,此处下针只能针二三分深,但这样效果较差。天突针之不当,可使气管剧烈收缩,痰涎壅滞喉间,引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急救方法,可再刺膻中穴(针尖斜向下)和灸气海穴,必要时施人工呼吸法。针此穴最安全的方法是,开始时针尖直对颈后正中直刺入三四分,再将针柄向下颌部提起使针尖斜朝向胸骨下方,针柄大约与皮肤保持20~30度角,再刺入七八分即可。

 

翳风,是治耳聋的要穴,疗效可靠,古人认为此穴只能刺五分深,但针五分太浅,反应小且不直入耳中,如刺寸半时,针下反应好,疗效更佳。本穴刺针方向据病不同而异,如治耳聋针尖朝向耳中耳甲方向,治牙痛则朝向颊车方向进针。

风、寒、湿痹的痛证,局部取穴比远隔部位循经取穴效果好,临床将同样病人分两组,一组用局部取穴(阿是穴),另一组则远隔取穴,经过对比观察,证明局部取穴的疗效比循经取穴高一倍以上。

 

痫证在未发作时针治应不应留针,值得研究。几次在留针时间内反而发作了,是否为留针所诱发?

 

井、荥、俞、经、合配穴法,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脏腑经络学说,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而制订出来的一种配穴法,临床有一定意义。一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症,每分钟心跳192次,用针刺内关、心俞二穴,约卧针20分钟左右,心跳每分钟即减慢到170次,但此时病人全身大汗,恐其虚脱,旋即去针,起针后不久心跳又复原状,患者面色晄白,自觉心胸痞闷不舒,心跳每分钟190次以上,为心肝有余证,根据实则泻其子原则,取心经的俞穴神门(以心经属火为母,神门属土为子),肝经的荥穴行间(以肝经属木为母,行间属火为子),用泻法针刺,留针5分钟检查,每分钟心跳为180次,再捻转运针1次,卧针至10分钟检查,每分钟下降到130次左右,此时脉搏历历可数,再留针1.5小时,每分钟心跳已减至94次左右,感到轻松舒适。以后未再施术,20天后随访,据称针后心跳迄未增减,该县制成幻灯图片在电影院放映宣传。

 

皮肤针,又称小儿针或七星针,对如下几种病证有独特疗效。①紫云风:即现代医学中所称的神经性皮炎,皮肤出现成片红色疹块,有痛痒感,发病部位多在项下,如面积不太大则疗效更速,其治法是:先将艾条灸患部使之充血,然后以皮肤针从病灶外围逐渐向中心叩打,使之出血,再以消毒棉花拭去其血,第二次仍如法治之,局部当不痒,疹块逐渐缩小,一般二三次可愈。②浮痹:主症是皮肤肌肉麻木不仁,虽皮色不变,但完全失去知觉,即烧刺亦若无其事,可先用笔勾划出病灶周围轮廓,治法是先针后灸,与治紫云风之先灸后刺者相反,即先用皮肤针由病灶外围逐渐向中心叩打,继续于患部施灸,灸后当有血点露出皮肤表面,其重症可在针后用鲜姜片涂擦患部后再灸,治疗次数多,知觉逐渐恢复。③高血压:本来用毫针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有些患者在用毫针一个时期后,血压不能继续下降,甚至上升,此时往往改用皮肤针叩足三里、曲池、阳白等处,可起到降压作用。

摘于1959年第8期《江西中医药》杂志。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