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针灸临床 我要投稿
慢性胃炎——针灸治疗的四个方法
来源:医脉传承 2024-03-28 [针灸临床]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内服,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1

针刺法

用"老十针"方:取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足三里(双)穴。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施针,使患者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穴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使患者感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局部有针感,并可扩散至肘、腋胸等部位。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有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针,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2

针刺法

用"新十针"方: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公孙(双)、气海穴。中脘穴直刺1-1.5寸,施针,使患者感觉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穴,使患者感觉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有针感,针感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觉有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针,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公孙穴直刺0.5-0.8寸,施针,使患者局部有针感。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本方能加强脾的助运化功能,促进胃的腐熟水谷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3

针刺法

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阴陵泉、脾俞穴。足三里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下方,右手持针略向上斜刺1.5-2寸,施针,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远端,右手持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施针,使针感向上传导;中脘穴直刺1.5-2寸,小幅度施针,使患者局部有针感,胃有收缩感;阴陵泉穴直刺1.5-2寸,施针,使患者感局部有触电感;脾俞穴向脊柱斜刺0.8-1.2寸,使患者感局部沉胀。可在背部脾俞、胃俞穴或腹部"三脘"处针刺加艾炷灸,结束后加拔火罐。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胃炎疼痛。

 

4

针刺法

主穴取中脘、胃俞、巨阙、足三里、公孙、内关穴;配穴取脾俞、丰隆、章门、期门、阳陵泉穴。实热证宜针刺为主,虚寒证则以灸法为主,针刺为辅。中脘穴直刺3寸,施呼吸捻转补泻法:公孙穴进针1寸,内关穴1.5寸,期门、章门穴针尖向正中线方向斜刺5分,勿刺入胸腔,捻入捻出。胃俞、脾俞穴针刺向脊椎方向,进针1寸,施针。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理气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