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针灸临床 我要投稿
赶走耳鸣,针灸疗法有奇效
来源:医生界 2024-01-15 [针灸临床]

耳鸣是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潮声,其声音忽高忽低,妨碍听觉。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则听觉完全消失。耳鸣往往是耳聋的先兆,耳鸣日久常可发展成耳聋。西医的少数听觉器官发育不良所致的先天性耳聋、中耳炎、听神经病变、高血压和某些药物中毒引起的耳聋可与本病互参。

 

[病因病机]

 

耳为胆经所辖,若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逆气上冲,循经上扰清窍;或饮食不节,水湿内停,聚而为痰,痰郁化火,以致蒙蔽清窍发为本病。素体不足或病后精气不充,恣情纵欲等可使肾气耗伤,髓海空虚,导致耳窍失聪;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不能上承于耳发为本病。

 

[辨证论治]

 

实 证

主症:突发耳鸣,耳聋,耳中闷胀或响声不断,声响如蝉鸣或海潮声,按之不减。肝胆火旺者多伴头胀,面赤,口苦口淡,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

 

分析:肝胆之气随经上逆,犯于清窍,则突发耳内鸣响,听觉失灵。火盛炎上,则头胀面赤。胆气上逆,胆汁随之上溢,则口苦咽干。火扰心神,神不守舍,则夜寐不安,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肝胆火盛之象。痰火上扰,气机受阻,亦可发为耳鸣,耳聋。痰火郁结,气机不利,则胸脘满闷。痰火上涌,则吐痰涎,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火偏胜。火重于痰则口苦,痰重于火则口淡。

 

治则:清泄肝胆或豁痰通窍。

 

处方:取手、足少阳、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用泻法为主。耳周围穴位可行平补平泻法。穴取翳风、听会、外关、足临泣、耳门、中渚、丘墟、丰隆。

 

方义:手足少阳经脉循行于耳之前后,故取手足少阳之翳风、听会、耳门、外关、足临泣、中渚、丘墟以疏通少阳之经气。本方既有局部穴位,又有远端穴位,上下配穴以通上达下。中渚和丘墟还具有清泄肝胆之功;丰隆有清化痰热之效。

 

随证选穴:肝胆火旺加行间、侠溪;痰热郁结加劳宫配丰隆以泄热豁痰而通窍。

 

虚 证

 

主症:耳鸣耳聋已久,或耳鸣时作时止,劳则加剧,多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虚烦失眠,遗精带下,神疲纳少,脉细弱等。

 

分析:肾开窍于耳,肾精亏损,不能上充清窍,以致耳鸣,耳聋。肾主骨而生髓,腰为肾之府,肾气不足则腰膝酸软。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亏相火妄动,干扰精室而遗精。下元亏损,封藏失职而带下,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则虚烦失眠。肾虚及脾,运化失职则神疲纳少。脉细弱为精血亏少之征。

 

治则:补肾精益气血。

 

处方:取足少阳、阳明、太阳经腧穴为主,配合局部穴位。均用补法。气虚、阳虚者可加灸法。穴取翳风、耳门、三阴交、太溪、听会、关元、足三里。

 

方义:翳风、耳门、听会通利耳窍。肾开窍于耳,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所以补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以益肾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益肾健脾,有助于精血之生化。关元培补元气配足三里增强其补虚之力。诸穴合用,共奏止鸣复聪之功效。

 

随证选穴:虚烦失眠加大陵、神门;头晕目眩加印堂、百会。

 

[其他疗法]

 

1. 头针:取晕听区。每日针1次。留针30~40分钟。留针时间歇运针,10次为一疗程。

 

2. 耳针:取穴:皮质下、内分泌、肝、肾、取一侧耳穴时,可每日1次,两侧耳穴交替使用。若同时取双侧耳穴治疗,则每周针3次,每次留针30~60分钟,15~20次为一疗程。

 

3. 穴位注射:选取听宫、翳风、完骨、肾俞等穴,采用654-2注射液,每次两侧各选1次,每穴注射5毫克;或用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2~0.5毫升。也可用普鲁卡因作穴位封闭。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