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中医图书 我要宣传
陈万举——他用一生捍卫了中医的地位
来源:文汇报 2023-09-12 [学术] [中医图书]
春桃这本书写的是自己的公公陈万举——清末名医巢渭芳的再传弟子、针灸大师承淡安的门生。

为学中医,陈万举先后师从朱复初、宋立人两位师傅。春桃在书中反复提到,从事中医不仅仅需要掌握渊博的中医知识,许多时候还要有相当的悟性。陈万举从两位师傅身上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朱复初是经方派,开出的是些‘死方子’,而宋立人则是时方派的高手,方子很活,即便是简单的感冒,天热有天热的方子,天凉有天凉的方子,不同情况的病人在用药和剂量上也都会有所不同。”

陈万举步入中医行列,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即深受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影响。1938年,陈万举开始坐堂行医。行医76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良医”二字的厚重内涵。

陈万举的“良医”首先表现在“艺精”二字。中医传统的师傅带徒制,并没有阻碍陈万举的“博采众长”。他将针灸与中药治疗融为一体,并经过数十年的行医经历,总结出宝贵的诊断方案。除了一般的头痛发热、腹泄胀气等,霍乱、破伤风、非典、癌症、糖尿病、不孕、抑郁症、哑巴等疑难杂症,陈万举也都有所建树,且病例均有据可考。

陈万举的“良医”还充分表现在“仁心”。按理说,陈万举医术高明,救治病人多,凭他那妙手回春的声誉,生活条件优越乃理所当然。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担心病人找不到他,他甚至拒绝了子女让他搬往新房的请求。有一次,他发现一位肝癌病人没有按期复诊,于是不顾耄耋之年行动不便,一路找过去,贴钱给人治疗。有时他不仅免费行医,甚至还把病人安顿到家里倒贴生活费给人看病。用春桃的话说,陈万举看病“包吃包住留在家里观察,看病成痴。他三天不为人看病,自己就得有病”。陈万举活了96岁,一生不争不抢,不卑不亢,不喜不怒,无疾而终,“走的那天还在给人看病”。

《国医》春桃 著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虽然陈万举毕生是中医的忠实践行者,但他对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的晚清太医给深居后宫贵妃悬丝诊脉的“美谈”并不相信,认为太医之所以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应该是此前通过种种渠道已对后宫贵妃病情了解十之八九。所谓悬丝诊脉,纯粹是装给后宫贵妃等人看的,以免落得个不重视的罪名。

百年前,中医曾遭遇到史无前例的质疑。特别是清末民初,质疑者中包括诸多文化名人。在西医如潮水般涌进国门的同时,正是无数像陈万举这样扎根基层的中医,默默耕耘,通过大量成功案例捍卫了中医的地位。陈万举收获的那些赞誉,是他大半个世纪成功医治数十万病人,一点点口碑积攒起来的。

对于中医存在的一些问题,陈万举并不回避。比如近年来部分中药疗效确实有衰减迹象,陈万举通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过去的那些“中药都是野生的,现在这种不顾中草药的产地特点,又是违反季节地让药材疯长,没有经过相应的时间与气候,也就吸收不到日月的精华,只会给中草药的药性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再就是一些药商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对药材反复利用,不是经验丰富的专家极难甄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既是为陈万举的中医人生立传,又是一部从世俗视角观察中医深耕民间倔强发展的力作。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