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名医论坛 我要投稿
国医大师丁樱:治儿科杂症案三则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05-29 [其它] [名医论坛]

丁樱,第四届国医大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精于儿科疑难杂症的诊治,现整理其医案三则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医案一:疫毒痢案

 

 

赵某,男,时年10岁,2008年7月14日初诊。持续高热不退,伴频繁抽搐1天。患儿1天前突然出现腹痛不适,高热不退,抽搐不止,烦躁不安,体温39.0~40.2 ℃,在某三甲医院予复方冬眠灵、赖氨匹林肌内注射等治疗后无效,遂请丁樱会诊。

 

刻下诊见:患儿腹痛不适,壮热汗出,抽搐时作,每次持续3~5分钟,呼吸气粗,口气臭秽,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厚而糙,脉洪大有力。查体:体温40.2℃,神志清,精神差,全身皮肤黏膜无斑丘疹及出血点,心、肺、肝、脾未见异常,腹部稍胀,脑膜刺激征(-),病理征(-)。血常规:WBC11.2×10^9/L,N 78%,L22%,RBC4.5×10^12/L,血小板(PLT)238×10^9/L;C-反应蛋白(CRP)42.2mg/L。脑脊液检查:常规生化均正常,血及脑脊液细菌培养(-)。丁樱仔细追问病史,患儿有饮食不洁史,但一直未解大便,立即肛诊取大便送检,结果显示白细胞(++++),红细胞(++)。

 

诊断:(湿热疫毒,毒邪内闭,邪陷厥阴型)疫毒痢(西医称为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治则:通便泄热,清肠解毒。

 

清导散加味:生大黄15g,牵牛子15g,黄连6g,栀子12g,钩藤15g,僵蚕9g,1剂,研为细末,煎煮约10分钟,取药液600mL,分2次灌肠。

 

7月15日二诊:灌肠后约30分钟,排便6次,粪便臭秽,带有大量黏液;腹部渐软,体温渐降,当晚体温降至37.8 ℃,抽搐次数减少,精神好转,舌质红,苔稍润、黄厚略减,脉数有力。继以上方1剂,煎、用法同前。

 

7月16日三诊:灌肠后排便3次,有少量黏液,气味变淡,体温37.2~37.5℃,抽搐未再发作,热势已减。上方生大黄、牵牛子均减至7.5g,加生薏苡仁15g。1剂,煎、用法同前。

 

7月17日四诊:灌肠后排便2次,已无黏液,渐成形,未见抽搐发作,体温恢复正常。观察3天后出院,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丁樱认为疫毒内结,毒邪炽盛,脓血内留肠道是疫毒痢最基本的病机,常用泻下通便、釜底抽薪的方法,通因通用,及时排除体内疫毒之邪。本例患儿湿热疫毒,化火迅猛,热势鸱张,充斥内外,热极生风,若不及时治疗,毒邪炽盛,耗气伤阳,则可致阴竭阳脱、内闭外脱、五脏俱败之危象。故急以清导散(生大黄、牵牛子)清热泻火,攻下积滞,荡涤肠胃,导热下行,使釜薪得抽,热从下泄,此治本之法也;伍以黄连、栀子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钩藤、僵蚕清热平肝,息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通下、息风止痉之功。三诊时,热势已减,恐伤脾胃,故减生大黄、牵牛子之量,酌加生薏苡仁健脾利湿,兼以解毒而收全功。《类经》云:“火热内蓄,或大寒内凝,积聚留滞,泻利不止,寒滞者以热下之,热滞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清)高士宗的《黄帝素问直解》亦云:“通因通用则邪不能容,故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对于疫毒痢,丁樱强调应及时应用泻下之法,通因通用,使邪无容留之所、稽留之地,才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医案二:痹证案

 

 

杨某,女,时年10岁,2010年5月9日初诊。反复高热、皮疹、关节疼痛1个月。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不退,弛张热,最高体温40.0℃,发热时全身皮肤可见淡红色皮疹,同时伴有肘、膝关节疼痛,在某医院考虑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予激素、布洛芬、甲氨蝶呤等治疗,效果不佳,遂至医院就诊。

 

刻下诊见:高热不退,皮疹隐隐,肘、膝关节疼痛,汗出口渴,渴不欲饮,心烦不安,面赤唇干,眠差,小便短赤,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绛、苔黄乏津,脉数有力。查体:体温39.8℃,体质量26k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肝肋下2.5cm,质软边钝,脾未触及,四肢及关节无畸形及红肿。血常规示:WBC18.9×10^9/L,N66%,L34%,RBC3.9×10^12/L,血红蛋白(Hb)110g/L,PLT138×10^9/L;CRP52mg/L;血沉(ESR)50mm/h,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血细菌培养(-),骨髓检查呈感染象。

 

诊断:(热毒炽盛,气血两燔,邪热壅滞经络,气血郁滞不通型)热痹(西医称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治则:清热解毒,清气凉营,通利经络。

 

方药予自拟五藤通络饮合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30g,生地黄15g,赤芍15g,玄参12g,牡丹皮12g,黄芩9g,连翘12g,栀子12g,淡竹叶12g,黄连6g,生石膏60g,知母12g,芦根30g,忍冬藤15g,鸡血藤15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青风藤15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5月18日二诊:患儿体温渐降,最高38.2 ℃,皮疹减少,关节疼痛减轻,心烦消失,眠佳,无食欲,舌红绛、苔少。去芦根,石膏减为30g,加陈皮9g,炒麦芽15g。6剂,煎、服法同前。

 

5月25日三诊:患儿体温转至正常,皮疹消失,肘、膝关节仍有痛感,口唇干燥,大便干,食欲不振,舌红、苔少花剥,脉细数无力,热邪渐退,胃阴已伤,治以养阴益胃,解毒通络,方以五藤通络饮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忍冬藤12g,鸡血藤12g,海风藤12g,络石藤12g,青风藤12g,麦冬12g,沙参9g,天花粉9g,玉竹9g,白扁豆12g,山药12g,麻子仁12g,炒麦芽12g。煎、服法同前,调理半月,诸症明显好转。出院后以五藤通络饮加减调理半年后停药。随访1年无复发。

 

按: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丁樱常以自拟五藤通络饮随证加减治疗。(清)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丁樱认为藤蔓之属,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为通络之佳品。本例患儿弛张高热,皮疹隐隐,汗出烦渴,结合舌脉表现,为一派气血两燔的征象,故以海风藤、青风藤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蠲痹止痛;络石藤祛风通络,清热凉血,活血消肿;忍冬藤清热疏风,解毒通络;鸡血藤活血补血,养血活络;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玄参凉血活血;黄芩、连翘、栀子、淡竹叶、黄连清热解毒;生石膏、知母、芦根清气凉营。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凉血解毒、养血荣筋、舒筋活络之功。

 

 

医案三:痫证案

 

 

钱某,女,时年5个月,2010年3月5日初诊。反复抽搐发作1个月有余。患儿1个月前因鞭炮声受惊后,出现惊厥发作,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目凝视,口中痰涎,四肢强直阵挛发作,约1分钟后缓解,缓解后困倦入睡,2~3天发作1次,有时1天发作数次,曾在某医院予丙戊酸钠口服液治疗,已逐渐加量至40mg/(kg·d),仍发作频繁,近1周发作3次,遂来医院就诊。

 

症见:反复抽搐发作,吮乳乏力,夜卧不宁,夜惊夜啼,受惊易发,小便黄,大便稀薄,舌质红、苔腻微黄,指纹青紫,达气关。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未见咖啡牛奶斑,心肺听诊未及异常,肝脾未触及,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均阴性。无遗传性家族史,其母平素及孕期嗜食辛辣。头颅磁共振成像及血尿代谢均未见异常,脑电图显示:全导可见大量棘波、棘慢波发放。

 

诊断:(痰热内蕴,风痰火热,扰神化风,遇惊而发型)痫证(西医称为癫痫)。

 

治则:清热涤痰,镇惊息风。

 

药用:痫愈散3g,龙虎镇惊散3g,定风散3g。14剂,冲服,每日1剂,每日1次。丙戊酸钠口服液维持原量[40mg/(kg·d),每日2次]继服。

 

3月20日二诊:患儿抽搐次数明显减少,近1周无发作,睡眠好转,二便及纳乳正常,舌质红、苔白厚,上方去定风散,加二陈散3g。30剂,服法同前。停服西药。

 

4月20日三诊:患儿近1个月抽搐未发作,发育良好,精神佳,面色稍黄,大便糊状,纳乳量少,舌质淡、苔白微厚,指纹淡滞,复查脑电图可见少量棘慢波。后以龙虎镇惊散3g,二陈散3g,参苓白术散3g,间断调理2年余,复查脑电图正常,遂停服中药。随访至5岁,未再发作。

 

按:孕母喜食辛辣,酿生湿热,丁樱认为此患儿禀受孕母之湿热,与体内痰湿相合,化生痰热,卒遇惊恐,气机逆乱,痰随气逆,蒙蔽清窍而发为癫痫。故治以清热涤痰,息风止痉,镇惊安神。予院内制剂痫愈散、龙虎镇惊散、定风散治之。痫愈散由生石膏、滑石、雄黄、白马蹄、钩藤、沉香、僵蚕、蝉蜕、朱砂组成。龙虎镇惊散由龙齿、琥珀、钩藤、僵蚕、全蝎、蝉蜕、蜈蚣组成;定风散由生石膏、天竺黄、蜈蚣、胆南星组成。其中生石膏、滑石清热泻火,泻诸经之火;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钩藤、僵蚕、蝉蜕、全蝎、蜈蚣、白马蹄平肝息风,定惊止痉;龙齿、琥珀、朱砂息风定惊,镇心安神;雄黄入肝,燥湿祛痰,能化留聚痰涎之积;沉香温胃调气,以防寒凉之药损伤脾胃。诸药相合,共奏清热涤痰,息风止痉,镇惊安神之功。二诊时患儿热象已减,故去定风散,加二陈散(院内协定方,由陈皮、半夏、茯苓、紫苏子组成)燥湿化痰。三诊时热象全无,脾虚痰湿之象已显,故再去寒凉之痫愈散,加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合二陈散既可化已生之痰,又可杜生痰之源,故而取得佳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内容选自《中国中医药报》2023年5月19日第五版,都修波、任献青、闫永彬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