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投资贸易 我要投稿
中国医药创新战略趋势展望
作者:杜臣来源:医药地理 2020-12-30 [贸易] [投资贸易]
前言INTRODUCTION:创新不仅是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而且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既是新中国七十一年取得成就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困扰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瓶颈”,更是我们未来走出困境、突破发展泥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当前中华民族的最高共识。在医药产业,创新更是杀出重围,立于全球医药市场强者之林的唯一出路,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关键。很多药企这几年纠结于产业政策导致的市场准入、利润空间、支付方式变化带来的复杂、快速变化、模糊和不确定性,而没有看到所有这些困扰自己困难背后的症结都是药企自己创新不足或者说在自己画地为牢的圈子里创新的必然结果,当然政策的影响不可忽视。

PART1

中国医药产业

创新基因即将形成

 

即将过去的2020这个庚子年尽管中国医药产业遭受新冠肺炎和集采降价双重打击,产业吸引力与集采前比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受内生性市场强劲驱动力推动、仿制药集采降价的倒逼、新药审批效率提高三大因素影响,产业创新在2020年依然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仅2020年前11个月中国就有九个一类新药获得通过。

不仅如此,四十年的市场化洗礼和艰苦探索,中国医药产业已经产生了如恒瑞医药、再鼎医药、正大天晴、百济神州、东阳光、海思科、信达生物等一批医药创新头部药企;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凯莱英、海金格医药、科信必成、昭衍新药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医药研发企业;还有一批实力雄厚、专业水准高、“虎视眈眈”钟情医药创新的VC、PE等资本提供企业。以上述企业(机构)为代表的药业创新新锐是最近五年分化出来并一路崛起的医药创新未来者。可以说,有内生市场强劲驱动力的推动,有成长迅速的制药企业、医药研发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合作,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已经“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只要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不发生重大变化,只要中国现代化进程不被逆转,中国医药创新必然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辉煌的高峰。

 

 

PART2

\国医药创新

已经具备四大利好条件

 

中国医药创新是中国药企立于全球医药强者之林的必由之路,已经积累了四大利好条件:

 

01. 资源积累

经过建国以来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近四十年市场化实践积累的技术、经验、教训、人才、资金资本、规模和盈利能力为已经准备好的中国药企崛起奠定了良好资基础。

02. 部分政策利好

产业政策在经过多轮摇摆后稳定在基本正确的道路上,推动创新药申报从绿色通道到加快审评直至创新药谈判进入医保。这些因素有利于创新药进入市场后尽快形成规模,缩短前期投入资本周期,增强创新者信心。

03. 资本支持

多元化、多层次、多区域资本市场供给格局已经形成,在沪深港三个主板市场基础上诞生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为创新药企持续创新提供了资本筹措渠道。

04. 发展阶段

医药产业发展正在从机会导向向战略导向转型,医药市场也青睐疗效更优、更安全的创新药,非创新不足以生存,这是产业规律自身进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医药产业自身发展已经到创新阶段,加上产业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支持,自身资源积累,这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的主流趋势,不是之一。可以说中国制药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回望中国百年制药史,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的产业发展可能是真正的黄金十年,至于是否会延续这样的辉煌,主要在产业政策;如果把当下的中国医药产业放在世界格局横向观察,放在全球GDP第二大国的位置,中国制药产业水平主要是政策水平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制药领军人才培养能力也难以承担更伟大的使命。

当然,做创新药目前和可以预见的未来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包括人才、资金、政策、环境等因素,但是产业创新从来没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道理,七八分“熟”就要行动,在行动中解决困难创造条件。

 

 

PART3

中国医药创新

必须克服的弱点

 

如果说起始于2015年的创新趋势是中国医药创新2.0版,那此前的创新则是1.0版。从2015至2020则是从1.0到2.0的过渡时期,研究这个时期中国药企的创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个特点。

 

 

缺乏科学层面的新发现和原始创新支撑。

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准备不足,缺乏积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重实用、重眼前导致科学技术急功近利的影响。毋庸讳言,我们已经取得的“创新”成绩更多的借鉴和利用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科学和技术成果。体现在医药产业发展上就是短期起步快但长期无法超越,在科学和技术发明方如果其它国家采用知识产权或其它壁垒时,中国医药创新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困难。

 

被迫创新,缺乏源动力。

包括很多现在已经走在创新道路上的药企在起步阶段并不是由于兴趣、战略视野推动创新而是由于不创新就无法生存或无法超越,被迫走上创新道路。主动和被动创新有什么区别?与主动创新或站在战略角度的创新相比,被迫创新总是在压力消除或减轻情况下动力不足。

 

坐等政策支持和创新条件,形成政策依赖症。

过于注重市场风向标,找“风口”,总想成为“风口”的“猪”,往往落入新药研发的同质化陷阱。

 

单线创新,缺乏全域思考。

仅就创新而言,中国药企创新基本上归缩为产品创新,而在产品创新中缺少技术和工艺层面的创新,至于药品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创新也乏善可陈,技术装备创新也基本一提高生产效率为主,以全进口为主,至多是采用了智能制造技术,而在改善工艺方面的改进则非常少。

 

 

 

PART4

中国医药创新的1-5-3道路

 

 

 

1-5-3道路之“1”

中国医药创新既要学习、借鉴跨国医药巨头的经验和教训,也应该传承建国后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十年医药创新中成功的做法。创新与传承、借鉴、学习是事物成功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这就是1-5-3道路的“1”。

 

1-5-3道路之“5”:

使创新成为药企的使命,而不是被竞争所迫,不仅仅是为了乘政策的快车,而是为用药者提供高水平、安全药品这一使命所驱使。

 

原始创新

下决心进行原始创新,不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这条路是必须要走的。至于通常所说的原始创新烧钱说、风险高说,实际是伪命题,是思维老化、创新设计不足、资源整合能力差的托词,一个以百年为单位的药企一定会有创新的耐力。

 

深度创新

向未满足的治疗领域进军,向孤儿药进军,复杂和有难度的市场才是财富聚集之处。

 

合作创新:

摒弃“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陈腐观念,在自身资源不足和风险较大的领域善于与其它企业合作才是出路。

 

整合创新:

未来药品研究与临床应用应该有更紧密、更直接或链接的关系,药品化学“手法”研究应该与医院临床、医疗器械、光学、材料学特别是计算机算法进行链接和融合。在过去的五年中,医药行业以外巨头进入或计划进入医药行业已经不是新闻,未来还有可能加快步伐。如京东、阿里等商业巨头进入医药领域不是终端就是配送,只是加剧了竞争而没有创造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优势,而华为这次进入直指新药研发而且另辟蹊径,以其核心特长“算法”重击医药研发,可以感觉到华为作为世界ICT具体的毒辣眼光,不知高出其它竞争对手多少个层面。中国创新型药企如果不能在“守正”的同时另辟蹊径,推动整合式创新,想超越跨国医药巨头会非常难而且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1-5-3道路之“3”

在于中国药企走创新型道路需要产业政策或者在相关领域有更紧密的支持。

 

分类定位:

中国药品研发机构总体上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在国家层面有“重大创制新药研发”,凝聚了国内一流研发机构;产业化成果比较多、水平比较高的如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研发头部企业内部和合作的研发机构;第三层面是国有或央企代管的专业药品研发机构,一些大学特别是医药专业和化工类大学涉及药品及医药技术研发的机构;第四层面是独立且比较小的研发型企业,多数由海归创办,资本市场支持;除头部药企和独立药研企业以外药企的研发机构,多数工作在已上市药品维护,这五年是做一致性评价。这四个层面的新药研发机构专业水准、承担风险能力、资源雄厚程度、对临床问题的把握均差别很大。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都避开基础科学、转化医学和原始创新这一条投入多、回收时间漫长、风险高的领域,而集中在新药研发产业化这一架独木桥上。

从中国医药产业整体价值出发,提以升民族医药整体竞争力目标,减少内耗、提高效率。在市场化原则基础上,各种类型国有背景医药研发机构主要应该在科学发现、原始创新方面持续、长期、集中推进。科学发现、原始创新成果按照市场化原则惠及各类创新型医药企业,创新型药企集中资源进行产业化研发,当然,民营创新型药企有精力、有资源、有志向做科学发现、原始创新亦应该鼓励和支持。

 

产业政策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位资深医药人曾经有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可以说一语中的:政策好药才好。近几年医药产业最大的谎言就是所谓“药价虚高”,产业政策应该以构建和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为要务和主要目标。健康中国客观上要求中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民族的健康是无法外购的,对医药创新釜底抽薪损害的是中华民族整体健康和用药水平。应尽快梳理已经出台的政策性文件,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产业政策之间不协调、不融合问题,对产业健康发展不利的问题。

 

人才培养:

尽管这四十年很多大学开设药学专业,为医药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应该看到,中国医药产业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起的创新浪潮是以从海外归国、在海外读完博士并在跨国药企长时间工作这部分海归人才主导的。也有资深专业人士认为“现在的中国制药,不是创新药时代的到来,而仅仅是特殊背景下的 ’海归半成品创新契机’ 的一个特殊窗口期。是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成熟正好与海归人才回流和生物药转化吻合的一个窗口期”。完全内生人才对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功不可没但还不能成为医药创新的主体。所以要尽快改进和优化中国医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制药工业是支付导向、专业技术驱动、资本支撑的行业。我国目前仅有资本支撑一个柱子,海归会老去或者老化,生物制药会在不久的讲了会出现顶点,如果长期缺乏基础和原创研究,未来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以上阐述的是医药创新的战略层面要素,更重要而又没有具体流程和规则可以遵循的是创新是经营模式创新、领导力进化和组织优化,限于篇幅这部分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

 

 

PART5

2020这个庚子年

医药产业趋势性命题

 

 

1.中国医药市场内生性市场驱动力强劲,医药产业弱周期和朝阳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

2. 产业创新成为主流共识并正在变为行动。

3. 产业分化最关键趋势已经清晰,接下来就是怎么处理“残局”,弱散药企在观望几年后已经无力回天,接下来的是大而全药企何去何从,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并尽快取舍,否则会成为第二波被淘汰的药企。

4. 产业兼并重组、整合大鱼吃小鱼的高潮已经过去,强药企和大药企的整合势必成为未来医药产业整合的主流。

5. 长期以来产业界习惯于从整体和平均数看医药,从现在开始的当下和未来这样做对具体的药企实际上已经没有指导意义,要看产业趋势和主流药企的战略和经营行为。

6. 人类与新冠病毒的这种胶着状况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未来不存在谁胜谁负问题而很可能是双方如何共存的问题,所有药企都要学会或者说找到与病毒共处的方法。

7. 创新药的前途除了国内市场准入和进入医保以外,进入国际市场是肯定性命题,不走国际化道路中国药企就无法在国内立足。

8. 网上药品终端已无生命之忧而是如何切分原来三个终端市场的问题,制药企业应及早准备。

9. 目前正盛的反垄断如果不加区别蔓延,对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新药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中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正是中国医药产业目前的真实写照。产业分化是残酷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愿2021年这个中国医药产业2.0创新元年走得健康、稳健。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