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 我要投稿
中国民族医药:苗医药篇
作者:孙朋悦 2018-06-02 [医疗] [传统医药]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相传在5-6千年以前苗族在部落首领蚩尤的带领下,生活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后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现在苗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另有部分移居海外。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宝贵医疗经验。这些经验是中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苗医药文化的传承只能靠口传心授。“蚩尤传神药,医治疾病”、“药王爷”、“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等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苗医药在汉族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如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有人认为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

         苗医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远古时期的苗族原始鬼神教与巫教文化相互结合,孕育出以“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的文化形态并衍生出苗医药学。苗医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如万物生成学说、纲经症疾理论等等。万物生成学说是一种哲学思想,是构建苗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基础因素之一;纲经症疾理论中的“纲”是指两纲,苗医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和“热病”两大类;“经”根据疾病表现和起病的急慢分为五经,即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及慢经;“症”有三十六症,主要指内科疾病;“疾”有七十二疾,主要指外科疾病及小伤小病。其它还有三界学说、交环理论、四大筋脉学说等等。

          苗医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望、听、嗅、问、摸、号(脉)等方法。尤以脉诊最具特色,上肢脉称为“上马脉”,下肢脉称为“下马脉”,腕部的“三关脉”(外关、中关、内关),肘部的“肘脉”,指部的“五指脉”,寸口部的“三点零脉”,胸乳部“天、地、命脉”及“禄脉”等。苗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内治法、外治法和奇治法。内治法是指通过内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外治法则是通过药物、水、火及相应的器具在人体体表的作用而达到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方法;奇治法是采用一些非常规的甚至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如化水、续魂、禁咒、意念、催眠等等, 体现了巫医结合的特点。苗医治疗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去毒为法、以通散为要、以补法为全、以保胃为康、以外治为精、以治伤为本、以治身为主治心为辅【1】。

         苗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以植物药为主。常见苗药有2000种左右,最常用的约400种;苗医采药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苗族歌谣曰:“春用尖叶夏花枝,秋采根茎冬挖蔸,乔木多取茎皮果, 灌木适可用全株,鲜花植物取花朵,草本藤本全草收,须根植物地上采,块根植物用根头” 【2】。

          苗药分为“冷药”和“热药”两大类。用药原则是热病用冷药,冷病用热药。药味有酸、甜、辣、麻、涩、辛、淡七味。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同地域的苗医对苗药性味功能有其各自独特的认识。比如有苗医认为苗药有止、补、通、散功效,并总结出“以热治冷”、“以冷治热”、“以红治红”、“以白治白”、“以通治闭”、“以形解形”的用药规律;还有苗医将苗药分为清、消、汗、吐、下、补六大类;有按来源不同将药物分为5性,分别是水性、土性、岩性、矿性和动性;也有根据药物的生长属性将药物分为公性和母性等等 。苗医在治疗疾病时主张立方简要,遣药精炼, 多数情况下以“一方一药”、“一方一病”为主,少用大复方,故有“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说【2,3 】。

         苗医药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到新中国成立后,苗医药获得了新生,焕发出古老的苗医药文化的魅力。上个世纪50年代,《贵阳民间药草》和《贵州民间方药集》出版发行,其主要内容来至于苗医药,影响很好;80年代《中国民族药志》(第一集)收入40余种苗药; 2008年苗医药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0年代出版发行的《苗族医药学》,对苗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禅述。近年来,苗医药产业开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苗药经典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在贵州1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亿人民币【4】。这些成果反映出苗医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苗医药文化受到的重视和肯定。

      苗医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是中国民族医药的一朵奇葩。在现代医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之所以能够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有灵魂、有思想 。相信随着苗医药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程度的提高,并借助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继续整理发掘苗医药的各种资源,苗医药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1. 杜 江. 苗医治疗学的方法和特点.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 483-485
  2. 冉懋雄. 略论苗药学基础. 中药科技,2004,4(1): 26-30
  3. 李飞雁,顾浩,郑虎占,王学勇,史新元,乔延江. 苗药与中药药性理论之比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4): 1812-1816
  4. 陈金甲. 苗族医药发展的概况和云南苗医药的现状.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 (5): 80-81


            苗药灯盏花                           

 苗族医药图书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