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路志正: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石
来源:《疗效是中医赖以生存的基石》 2018-10-25 [其它] [国际论坛]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内容广博,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多彩的治法和方药。中医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都是我国先民及中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曾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作出过积极贡献。中医有理论有实践,中医基本理论的框架,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基本形成。

《内经》被称为“古代的百科全书”、“登斯民于寿域的济世宝筏”。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当前中医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的指导性方针。通过温故知新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和临床业务能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1

中医理论是中医科研的根本

 

中医理论是用中华文化特有的词汇、内涵,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疾病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理性认知系统。它源于生活和中医临床实践,并反过来指导着人们的社会和医疗实践活动。如果不把中医理论的基本功打好,又不能和临床紧密结合,中医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出临床实用的成果。中医理论研究首先要与临床相结合,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结合。制定一些规范便于统一操作是必要的,但不应当忽略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如广东、海南及长江以南的地区与东北、西北地区,在气候、环境、生活风俗习惯、人的体质等方面不同,其发病和治疗也迥异。也就是说,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古籍经典著作时,要对某一篇、某一章节深入地钻研,才能取其精华。现在一些人往往摘取一些片段的话为我所用,却忽略了真正有效的东西。如《素问遗篇》中有《刺法论》,有的研究者只摘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以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以作为“名句”,这就给人一种印象:中医对传染病、流行病,只知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其实《刺法论》紧跟其后便指出了要“避其毒气”,又给出防瘟疫方——小金丹。 

 

小金丹中有朱砂、雄黄、雌黄、紫金等,多是解毒辟秽药物。例如雄黄,在《千金要方》记载的多个预防瘟疫方中均有使用。另外,诸葛行军散中也有雄黄。说明《内经》里不仅仅是要存正气,还要避毒气,只谈其中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

 

2

基础理论研究须与临床结合 

 

科研课题一定要经过临床验证,在取得疗效前提下才能立项,不能随便凑几味药搞个方子就立项。20  世纪 80 年代,我和焦树德老先生搞系列方的科研。痹证学组由老、中、青三代中医组成,提出方子,大家讨论、修改,研究出痹证五方:风湿痹冲剂、寒湿痹冲剂、湿热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尫痹冲剂。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尫痹冲剂服后较燥热容易上火,又研究出尫痹二号。

 

这样一步步深入、细化下去,才能达到辨证论治的要求,不能仅仅强调一病、一方、一药。

 

在研究方法上,一是要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不能脱离中医理论的指导搞科研。二是要解放思想,允许探索,方法多样化。不能认为现代的研究方法就是绝对正确的、唯一的标准。应当鼓励按中医传统的方法研究中医,承认其科学性,促进其发展。不能简单地按西医研究的标准套中医。

 

3

中医古籍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人说,中医古籍过时了,我不这样认为。中医古籍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如何针对不同病人进行语言开导,有些人或者是地位高,或者个性固执骄傲,难以听进医生的劝告。怎么办呢?

 

歧伯就有法子:“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告诉他疾病的后果以及如何预防,通过调理,会有什么好的结果,这样他们就会听从劝告了。我在临床上劝病人日常生活调理注意事项,就是从这里学习的。

  

4

中医需要创建突发病学 

 

甘肃省的中医在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长处,为防止灾后后传染性胃肠道疾病流行,他们调了 160 多吨大蒜,人均吃了 3.4 斤,效果非常好,没有发生疫情。他们还将大蒜烧熟内服或和少量花椒水同服治疗腹泻。对一些腿脚压伤骨折者,他们采用中西结合保守治疗,内服中药、处敷药膏,并喝黄芪水和猪蹄汤,结果伤口恢复很快,避免了截肢。有的解放军战士和群众患了“烂裤裆”、“烂皮肤”,医务人员用苍术、黄柏煎液涂抹患处,撒上滑石粉,4 天后皮肤病就好了。

 

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雄辩地证明了中医药的科学有效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开展中医研究,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