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传统医药动态 我要投稿
艾滋病中药新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来源:中医杂志 2022-11-26 [其它] [传统医药动态]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在改善免疫功能、减轻西药毒副作用、缓解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参与能力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但中药新药开发工作却相对滞后。

 

下面就艾滋病中药新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中药新药研发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艾滋病中药新药发展概况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始于1987年“中坦中医药合作试治艾滋病项目”。从1990年开始,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相关研究逐步在国内展开。2008年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全国开展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大型科研协作,构建了有中医药参与的艾滋病防治体系。

 

相比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科研工作,艾滋病中药新药开发工作相对滞后,相关政策法规出台较少。艾滋病中药新药分为抗艾滋病毒药和艾滋病辅助用药(增效减毒、提高免疫、改善症状等)。截至2020年12月,治疗HIV/艾滋病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申请23个,新药注册申请6个,临床试验申请前沟通交流申请1个;其中,批准临床试验12个(获批时间均早于2010年),批准生产1个(2005年获批)。临床和实验研究报道较多且有疗效的抗HIV中药复方有:中研2号、艾宁颗粒、免疫2号、唐草片、益艾康胶囊、复方SH、克艾特胶囊、乾坤宁、艾可清胶囊等。

 

中药复方的应用研究

延缓发病

 

HIV感染急性期过后,一般都会经历8~10年的无症状期,这个时期是中医药干预的黄金时期,主要目的是延缓疾病进展、推迟发病时间或进入艾滋病期的时间。随着“发现即治疗”策略的推行,中医药介入的空间越来越小,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不愿意过早接受抗病毒治疗而寻求中医药的干预。主要药物有参灵扶正胶囊、扶正排毒颗粒、艾可清胶囊、唐草片、艾宁颗粒、益艾康胶囊、艾奇康胶囊、金龙胶囊、中研4号等,相关研究的干预手段均为单用中药,部分设有安慰剂对照,样本量32~380例,疗程6~24个月。

调节免疫功能

调节免疫功能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促进免疫重建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在“以平为期”思想指导下,发挥中医药双向调节的优势,通过促炎/抑炎等揭示促进免疫重建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中干预手段以中西药合用为主,主要研究药物有唐草片、艾复康胶囊、复方三黄胶囊、康爱保生胶囊、复元解毒汤、免疫1号、平艾合剂1号方、扶正抗毒胶囊、三黄汤、艾宁颗粒、免疫2号等。

 抗病毒

 

研究发现目前的中药复方可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以HIV病毒载量下降>0.5 copies/ml为有效,显示有效率为13.33%~85.29%,但是临床研究证据级别不高,所以抗病毒的作用尚不明确。主要研究药物有复方三黄胶囊、艾乃吉Ⅰ号、再生丹、中研2号(艾宁颗粒)、复方华蟾素、爱可扶正片、复方SH、安体维康胶囊、益艾康等。

中西药协同增效

中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抗病毒疗法(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疗效,中西药合用没有新的毒副作用出现。有研究发现,抗病毒药与中药服用时间要间隔1小时以上,可避免影响西药的血药浓度,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主要研究药物有扶正抗毒丸、益气健脾汤、艾可清胶囊、扶正抗艾胶囊、免疫2号等。上述研究多数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这类药物能明显提高CD4+细胞计数水平,改善症状体征。

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和毒副作用

针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与相关药物毒副作用导致的常见症状,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相应治疗,可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如健脾止泻方治疗腹泻,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咳嗽,含漱液、消糜颗粒治疗口腔疾病,扶正抗毒丸、自制止痛饮治疗皮肤病损,水飞蓟宾胶囊治疗肝损害,精元康胶囊、益肾健脾生血汤治疗血液系统毒副作用,消脂颗粒、绞股蓝总苷片、艾脂1号治疗脂代谢异常。

中药新药需求分析

目前艾滋病治疗领域中,抗病毒药物疗效确切、毒副作用降低明显。治疗策略从“晚治”转变为“早治”,到目前的“发现即治疗”,将来应重点考虑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以解决现有药物尚未解决的临床治疗需求。免疫重建不良、耐药、脏器损害以及情志相关的合并症将成为艾滋病中药新药的重点涉及领域。

 

不同地区或国家的艾滋病患者中,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治疗后不同时间节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患病率差异性较大。免疫重建不良患者出现机会性感染、非艾滋病相关疾病(如慢性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等风险显著高于艾滋病免疫重建良好者。在抗病毒治疗取得病毒学抑制的患者中,约20%~30%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问题,这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HIV耐药形势也日趋严重,全球耐药率约为10%~20%,耐药变异成为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总体原发耐药水平较低,但也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发生率超过10%。艾滋病患者常有多种合并症状,如易疲劳、腹泻、食欲差、发热、多汗等,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西医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例如血糖、血脂、骨代谢异常,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针对这些问题,可发挥中医药调节代谢性水平的优势,探索脏器保护的方案。

 

此外,多数艾滋病患者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HIV相关情志病如烦躁、焦虑、抑郁等发病率很高,开发HIV相关情志病的中药新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中药新药临床定位

中药新药的研发方向、临床定位与疗效评价应以患者为中心,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标,以使中成药发挥更好的作用。现阶段,中药新药研究应从单独治疗向中西医协同治疗方向转变,从抗病毒向其他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向转变。

促进免疫重建

 

目前针对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尚无药物批准上市,但存在一定的临床需求。新药研发均处于探索性阶段,研发和监管均缺乏经验。现阶段,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及时更新完善疾病的诊断、疗程的确定、疗效指标的选择、评价标准、质量控制等关键的要点设计,跟进国内外的研发现状及行业内专家共识,提高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改善症状

 

改善症状是中医药的优势,应密切关注与艾滋病相关的核心症状、并发症及其他有临床价值的治疗需求,如发热、乏力、泄泻、带状疱疹、口疮等。症状评价体系建议采用公认的标准化量表。在辨证论治指导下,根据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层次、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探索中医证候疗效。

干预合并的代谢性疾病

 

长期HAART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如脂肪营养不良、骨质疏松、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会导致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率增加,HIV感染者可能在无肥胖且年龄较轻的情况下发生代谢综合征。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全面覆盖,监测数据表明代谢性疾病将严重影响艾滋病人群寿命。中医药干预艾滋病合并代谢性疾病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可考虑在现有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品种上进行加载试验,探索现有品种以扩大适应症。

 

中药新药开发存在的难点

技术层面

前期开展的临床试验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试验设计方面:以单药治疗为主,均采用安慰剂对照,未考虑抗病毒药物的联合使用,没有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予重视。

2)基础支撑方面:多数临床试验研究表明,试验药物抗HIV病毒作用不明显,可以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提示对免疫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缺乏作用机制的探讨,需要加强基础实验方面支持力度,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疗效所在。

3)质量控制方面: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存在较多问题,如违背方案使用抗病毒药物、血样检测的留存、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等问题。

4)疗效评价方面:临床评价只停留在临床症状的层面,没有重视证型的演变,难以体现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有研究表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对艾滋病中医证候的判别有一定参考意义,探索中医证型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对证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诊疗原则下,除特殊的定位考虑,一般情况下均需采用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设计;同时还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尤其关注试验药物对抗病毒药物的影响。

 

政策层面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分别于2013和2016年发布了抗病毒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我国目前尚无相关药物研发的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针对艾滋病中药新药,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组织业界中西医专家召开了“治疗艾滋病中药新药评价问题专题咨询会”。在当时的科学认知下形成的会议纪要首次提出了中药新药用于HIV/AIDS治疗研发的相关建议,在一定时期内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后一直未有更新。随着学科进展、诊疗环境和治疗策略的改变,2002年专题咨询会会议纪要已无法继续指导新药研发作用,也不再适应当前艾滋病中药新药的研发需求。

 

对于已有治疗艾滋病患者经验的中药复方,在其处方固定、质量工艺基本成型的基础上,可尝试将随机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相结合,探索临床研发的新路径,如医疗机构制剂、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

综上,中药是我国具有原创性优势的科技领域,未来期待进一步加大中药新药研发力度,研制出质优、价廉、高效、低毒的中药制剂,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加大中西医协同协作治疗模式的探索,为我国的艾滋病防治贡献中医力量。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