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养生保健 我要投稿
小艾条 大能量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2022-11-24 [健康] [养生保健]
小处着眼,解读中医药大健康。为满足人们了解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需求,本版现开设“认识中医药·以小见大话中医”栏目,邀请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梁永林及其团队撰写系列科普文章,愿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深入人心,更好服务百姓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艾条以其安全便捷、疗效良好、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大家广泛接受,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艾条该如何选择、如何科学使用等,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医,深入了解一下这小小艾条的巨大能量。

艾以灸为法

清代医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谈到艾的使用,我们首先要知道它主要是通过灸的方法发挥作用。

灸,顾名思义,以火之法久而为用,也就是用火长时间烧灼。灸法历史悠久,古人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可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成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

经过长期的摸索,古人发现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故选择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艾灸时于体表局部(疾病反应点)进行温热刺激,可起到温经通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与针刺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艾以陈为优

艾灸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艾条的选择至关重要。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那么为什么要用三年的陈艾,而不是当年新艾?其实主要是因为当年新艾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气味辛烈,在施灸过程中燃烧快、火力强,因此多会使患者有灼痛感,而且艾灰易脱落伤及皮肤,不仅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陈艾含挥发油少,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经久不消,功效强劲,故有温而不燥、润而通经之功。

艾条是越“陈”越好吗?其实并非如此。日本针灸类著作《艾灸通说》有“艾,虽谓陈久者良,若出三年,口嚼气味俱脱者,慎勿用之”记载。意思是说如果陈年久艾已经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也就没有药效,不要用了。三年为佳,是古人长期经验的历史总结。

现代研究发现,存放满1年的艾,已达到可用标准;3年陈艾,含挥发油适中,燃烧缓慢,火力温和,艾灰不易脱落,已为上品;而5年及以上的陈艾,存储成本过高,市面上几乎没有,而且如果存储不当,反而容易造成艾叶挥发油散发殆尽,效果不佳。因此,艾灸最好选用存储3年的陈艾叶制作的艾制品,不用过于盲目追求所谓高年份陈艾。

艾以和为要

谈到艾灸的功效,许多人认为艾灸用火烧灼,功效以温补为主,临床凡属体虚气弱,或慢性久病如风寒湿痹、肢麻痿软、疮疡瘰疬久不收口,则非灸不为。这与古人最早使用艾灸的思想是一致的,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这一点,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其实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艾灸的适应证变得更加广泛,内、外、妇、儿等各科急、慢性疾病都有艾灸疗法的适应证,如有些实热证、急性病,如疔痈疮毒、厥逆等,也可选用灸法。灸法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的作用。

艾灸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和”的思想。和,就是调和的意思。清代医家戴天章在《广瘟疫论》中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艾灸既能补虚祛寒,又能够清热毒,涌泻实邪,即在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以及外感风寒表证等疾病中起着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在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疾病时,具有拔毒泻热的作用。这一点同样得到了现代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亢进的功能,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使趋向生理平衡状态。因此说艾灸疗疾以和为要,和疾病的虚实,和疾病的寒热,以纠正人体机能的失衡状态。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