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药业出口:浓缩异形片、浓缩丸、颗粒剂、饮片和中医药器具等
国际论坛 我要投稿
中医到底如何传承?来看这份中医药师承教育调查!
作者:赵伟民 来源:中西汇通 2021-06-16 [其它] [国际论坛]
白发苍苍的老中医,药香扑鼻的中药房,埋头抄方的小徒弟……这或许是人们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普遍印象。

2017年,备受瞩目的《中医药法》开始施行,发展师承教育被列入其中。

 

一年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要求深化、改革中医药师承教育。近日,总书记在河南南阳调研时曾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如何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让传统医学通过师承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5月下旬,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特聘教授留小忠等1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师承教育改革发展”调研组走进杭州、温州、金华、丽水等地。留小忠说,师承,是我们与先辈“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我们得在一次次“对话”中,领悟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只有了解中医精神,中医药殿堂的大门才会向我们开启。

 

打破壁垒,群师带群徒

 

青年一代“沉不下心”研习技术、带教老师资质良莠不齐……近年来,中医药师承教育一度受到质疑,不少业内人士发问,历经千年的师承教育,能否适应中医发展?

 

在金华兰溪,记者跟随调研组来到古色古香的药皇庙里寻找答案。这座已经被改造为博物馆的古老建筑,向四面八方的访客们展示着中医技术的历史与传承,旧照片、老物件让人们对“师承”有了形象的认知。

 

从博物馆到中医院,师承教育正在“重获新生”。几年前,一个以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学家张山雷命名的“师承班”在兰溪市中医院启动。1993年出生的王英臣在这里开启了自己新的学习生涯。每一天,他都跟随着远近闻名的老中医俞大毛出诊学习。俞老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望闻问切、针灸推拿、临证问诊,潜移默化中,博大精深的中医技术,就在手指拿捏之间、在百味甘苦之中流淌开来。“‘零距离’的实践学习,让我更加明白精湛的医技并非一朝一夕可以习得,一名合格的中医师必须肯下苦功。”王英臣说。

如同王英臣一般求知若渴的青年越来越多,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也在临床一线“转型升级”。在浙江省中医院,不少百姓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这里有着名声在外的44个名中医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中,走出了71位学术传承人、7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数字的背后,是44个工作室“打破”一对一师承教育的新理念——走进国医大师葛琳仪的名医工作室,这里不仅有来自呼吸内科的中青年医生,还有来自消化内科的专科医生。一位青年医生告诉记者,他自己同时也是另一位名老中医王坤根的跟师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室里,他勤学技术,感悟着不同流派中医思想碰撞产生的新灵感。

 

这种基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群师带群徒”模式,已经从浙江走向全国。省中医院院长高祥福说:“每位名老中医都有自己的诊疗绝活,‘群师带群徒’打破师门间的壁垒,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博采众长。”

 

调研中记者发现,诸如此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无处不在,也让中医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温州市中医院,林梅瑟绝对是“名人”。西医出身并做了10年ICU主任的他,已经成功转型为一位中医心血管专家。出于对中医的热爱,几年前他开始潜心跟师学习。有着扎实医学功底的他惊喜地发现,现代化中医体系中,不少理念与西医不谋而合,他在两种体系之间来回“穿梭”,中医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对西医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林梅瑟的转型,给了温州市中医院新的启发。“医院内,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不在少数,原有的医学功底又为学习中医打好了基础。有兴趣有基础,师承就能成为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该院科教科科长陈念昭告诉记者。

 

调研组成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温成平也由此获得了不少启发:“中医技术的传承,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和发展的过程,吸收包括西医和理化技术在内的现代医学,绝不是摒弃传统,恰恰是为了赋予传统医学新的生命力。”

 

传承精神,与先辈对话

 

学中医的人,时常在做一些看似“简单而枯燥”的事。记者走访的多家中医院均不乏现代化设施,但是中青年中医师们依然坚持跟师抄方、整理经典、批改病案……调研中,不少名老中医都不约而同地说道:师承,承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精神和思想内核。

 

医学走到今天,这种精神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已经退休的姜黎平,依然定期来到兰溪市中医院坐诊。他的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除了每天慕名而来的病人外,8名学生也要在这里跟师学习。平时,姜黎平对他们的要求非常严格:熟读经典与临证问诊必须两不误,每人每月要上交研读经典的心得。心得不能泛泛而谈,要写出对传统中医辨证思维的领悟和思考。每一篇,他都逐一批注并写好评语。

 

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师承教育的姜黎平认为这一点都“不为过”:“传统医学的思想源自于先辈,丢了经典就如同‘丢了根’。读懂这些经典,对临证问诊有着重要作用。”现在,诵读经典、撰写心得,也成为兰溪市卫健局对全市152对师承人员的“硬性”要求。

 

一些更为“原生态”的师承教育模式也正在还原。在丽水市中医院,1989年出生的江西女孩方圆,师从有着40多年从医经验的妇科名医江伟华。现在,她除了要完成院内既定的跟师任务之外,还要定期跟着江伟华上山采药。当她脚踏巍巍青山、走过座座村庄,她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李时珍尝遍百草、张仲景广收医方的故事。“这些古老的故事,在我的心中真正鲜活了起来,中医精神也距离我更近了。”她说。

 

“把经典和临床结合起来,再把自己的经验糅合进去,师承教育才能起到传承的桥梁纽带作用。”江伟华说,上世纪80年代,她师从何子淮、何少山、王以文等名师,前辈们高尚的医风医德,也成为她带教课堂上最宝贵的“教材”。

 

现代化的中医院里,不乏高学历的青年人才。饱读诗书的他们,能从师承教育中收获什么?温州市中医院中医妇科副主任胡欣欣对此很有“发言权”。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她,在校科研成绩一路遥遥领先。“可当我在医院进入跟师阶段后,我发现自己‘不认识’中医了。”她说,不少中医辨证思维的精髓无法在课本和科研文章中完整呈现,只有在面对面的师承教育中,才能一点一滴领悟。“我的中医之路,就是从那个时候才真正开启的。”

 

调研组成员、浙江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留小忠对中医精神、理念的传承感触颇深。“我自己也是一名师承教育的获益者。我始终觉得,师承,是我们与先辈‘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我们得在一次次‘对话’中,领悟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只有了解中医精神,中医药殿堂的大门才会向我们开启。”

 

因时而新,师承院校相结合

 

在浙江,师承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

 

创新,成为调研中不断出现的“热词”。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班”的学生骆淳认为自己很幸运,因为与别的班级的同学相比,自己更早地步入了中医这座殿堂。获益于“何任班”特殊的教学理念,他每周都要跟随省级名老中医以上的资深导师临床学习,从实践中领悟中医诊断要点和用药经验;临证过程中,导师的一言一行让他明白了治病必求于本、 “医心”和“医身”同样重要。

 

2013年起,浙江中医药大学这一以国医大师何任命名的班级都会迎来15名在校的“佼佼者”。在这里,青年学子们将完成每学期130个学时的经典诵读,还要到全省7家中医院,跟随20个流派的名中医临证问诊。师承教育的理念被“前移”至院校教育阶段。

 

其实,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呼声。

 

“院校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学生的科学储备知识更加完备,医学功底扎实。”在温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庆来看来,现代化的中医体系十分需要同时接受过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于原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姜黎平认为,有院校规范化的教育基础之后,临床学习将更高效。“青年学生把院校教育的前沿医学理念、思维方法带到临床,对老师而言,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师承教育如何创新?临床一线不乏思想火花。

 

丽水市中医院妇科主任叶咏菊是丽水市卫健委首批师承教育的获益者。她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传统的师承教育可以更新、更规范。“师承教育的考核模式还应该进一步细化,可通过增加对典型病例进行师生双盲考核、选择标准对病例对学生单独考核、远程病例会诊等多元考核方式。”她说,师承教育也可以通过短视频、网上交流等形式开展,用现代人喜欢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下去。

 

兰溪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师承教育的传承发展,必须从政策层面加以“固定”。“可以建立奖励机制,对开展师带徒的指导老师予以一定的资金奖励,激发基层中医师的积极性。”

 

“师承教育的改革创新,是一道答不完的‘题’。”在调研组成员、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看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师承这一古老的传统,也应该因时而变、因时而新;他呼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民间中医师参与师承带教工作,更好地做好传统医学的传承工作。

 

特聘教授留小忠也表示将进一步加强调研,高质量、有序推动浙江省中医师承教育发展,为中医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承教育“小目标”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计划在本科中医学教学中全面融入师承教育,希望通过这种多元复合式“师承”培养体系,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助力他们成长为未来优秀的临床中医人才——

 

第一阶段:寻医问药。

 

时间段大约是本科生入学的第一年,引导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探索了解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校园周边及家乡当地拜访名医、名师,了解当地中医药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产生亲近感。

 

第二阶段:群师带徒。

 

时间段是大二和大三学年,采取“群师带群徒”的见习师承模式,学生在大二选择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师承导师进行结对,学校设置师承教育课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临证学习,按照要求完成跟师记录与心得撰写。同时也加大了中医经典课程课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这个时期鼓励学生博采众长,见识各位名医大家的风范,在树立榜样的同时,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中医的基本思维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功。

 

第三阶段:拜师求技。

 

时间大概是大四、大五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在各床边教学、实习基地学习。我们要求各家基地为每名学生配备师承带教导师,基地组织拜师仪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帮助他们系统全面地学习一位导师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中医病房、教学门诊、跟师门诊等多种方式完成从医学生向中医师的身份蜕变。

扫一扫即可下载客户端APP